令人高兴的是,此次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家长与子女已在以下四方面形成了共识,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家庭教育是夫妻共同的事已成共识
对于“家庭教育是以父亲、母亲哪一位为主”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家庭教育是夫妻共同的事”这一观点上父母和孩子已形成共识。其中,76%初中生、83%初中生家长、83%小学生、98%小学生家长对此表示赞同。
母爱是伟大的,而父爱是崇高的。一般说来,在对子女生活照料方面,母亲要强于父亲;而在对于子女的人格影响方面,父亲的一言一行常常更易于给子女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时能品味终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双方缺一不可。
二、父母爱孩子要有节制已成共识
对于“父母爱孩子的原因与原则”这一问题的回答,在“爱孩子,要有节制”这一观点上,父母与孩子形成了共识。其中75%初中生、80%初中生家长、78%小学生、87%小学生家长表示赞同。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可以导致其不良品质和习惯的滋生,父母宠孩子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三、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学习生存的重要一课已成共识
对于“孩子是否参加家务劳动”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学习生存的重要一课”这一观点上,父母与孩子形成了共识。其中96%初中生、91%初中生家长、97%小学生、98%小学生家长表示赞同。
教育学家指出:劳动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它不仅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同时对培养孩子的意志、情感、兴趣、性格、情操都有好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两句名言正说的是这个道理。其一是说:“手是脑的老师,儿童的智力发展在于手指尖上。”其二是说:“儿童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获得各种智能和美德,才能完善自己。”
四、双休日,应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玩已成共识
对于“双休日如何安排”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双休日让孩子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玩”这一观点上,父母与孩子形成了共识。其中73%初中生、70%初中生家长、85%小学生、84%小学生家长表示赞同。
“家庭作业布置少一点”;“让我们累了一周的脑子好好休息一下吧”;“让我们自己安排时间,不要把我们关在书房”,这是许多同学的呼吁。教育学家认为:两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要让孩子自行安排———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课外活动等,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意志。其实玩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社会化活动,往往是从玩中开始的。玩中体现人际交往,玩中学会做人、做事应有的准则。
然而,本次调查仍然发现令人担忧的现象,家庭教育的某些方面仍停留在误区当中。我们不禁要向为人父母者发问:
一、您打孩子吗?
对于“父母打孩子”这一问题的认识:其中在“打孩子无可避免,不打不成才”一项,15%初中生、13%初中生家长、23%小学生、18%小学生家长表示同意。在“打孩子就是爱孩子,为他好”一项,49%初中生、27%初中生家长、85%小学生、29%小学生家长表示同意。
打孩子,是中国家庭管教子女的方式之一,这其实是被《儿童权利公约》当做非人道的。有辱人格的待遇和惩罚也是被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当做虐待而被禁止的。
这些鲁莽的家长还不知道“孩子越打越迟钝”。美国一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经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研究人员表示,不打孩子的家长,通常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给他们讲道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心灵与语言上的交流,确实能够增强孩子的认识能力。
二、中国的“爱迪生”能在您家中诞生吗?
对于如何看待孩子“鬼主意”多,这一问题的回答,8%初中生、8%初中生家长43%小学生、3%小学生家长认为不是“省油的灯,应严加管教”。24%初中生、16%初中生家长、53%小学生、9%小学生家长表示担心他(她)惹是生非。
当前社会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而每个大脑功能健全的孩子,都蕴藏着潜在的创造活力,这是沉睡着的巨大的力量。
因此,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想得开心,开心地想。努力把孩子的创新活力激发起来,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挽救更多的科学巨星。也说不定一个中国的“爱迪生”就从您的家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