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4日,由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共同主办,索尼公司独家协办的“索尼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项竞赛颇为引人关注,除了教育部的官员,许多知名的院士、教授,各地著名高校的校长都参加了颁奖会。这项竞赛的成功举办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1994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举办时,全国只有3个赛区、44所高校组织在校大学生参赛。而本届已发展到23个省市的279所高校参与比赛。如今它已成为教育部倡导并主办的全国第二大课外科技竞赛。究竟这项竞赛的吸引力在哪?
外企公司主动上门要求赞助一项大学生竞赛,兴趣点放在了具有潜质的人才
索尼公司从1994年开始支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到目前为止已支持了四届竞赛、两届全国调研活动。在6年的时间里,索尼始终坚持的原则是“鼓励开拓创新能力,支持中国人才培育”。在这一原则下,索尼公司对这项竞赛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已累计提供了300多万元资金支持。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正田先生谈到这一活动时说:“索尼公司从一个二十几人的街道小厂发展到今天,全凭公司始终秉承‘开拓创新,做别人不做的事’这一企业精神。21世纪,数字网络技术会不断冲击传统的产业模式。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要想在新的商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电子设计竞赛正是培养了大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些对于培养具有创造型思维的人才至关重要。”
不针对拔尖学生而面对大多数,学校以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电子技术的应用设计为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设计”和“实际制作与调试”两部分。竞赛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半封闭、相对集中的方式,3人一队,赛期4天。这种竞赛模式要求参赛学生不仅要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竞赛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使电子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都有能力和机会参与这项赛事。这也是它有别于其他各类“水平”考试,吸引大学生参与的地方。
北京大学电子系沈伯弘教授对这项比赛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他认为,这项竞赛与其他竞赛有很多不同,它不在乎通过竞赛当时就出什么有价值的产品,出多少发明,它对学生的影响也许将来才有体现;它也不是面对拔尖的学生的,而是面对普通的大学本科生的;它打破了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形式,倒使专家教授们围着学生转了。“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都是显而易见的变化。可以这样说,电子竞赛推动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又使竞赛不断提高水平。”
不要博士生要获奖的本科生,参加竞赛使学生在就业时受到了优待
目前各高校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可免试上本校研究生。学校愿意留这样的学生,用人单位也喜欢。如果想找工作,凭这张获奖证书不愁找不到满意工作。在四川就出现过用人单位宁可要参加竞赛获奖的本科生,也不要博士生。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感兴趣,非电子类学生也积极参与,化工、机械、印刷、纺织等专业的学生也广泛参与,学生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很多学校及时把竞赛内容充实到课程中了,还有很多学校把这项竞赛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了。北京的高校是最早参与这项竞赛的,如今又率先转入了经常化。沈伯弘教授认为这是竞赛进入成熟性的标志。他希望这项竞赛的内容逐步充实教学环节中的实验环节,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本届竞赛首次设立了对学生的复试答辩程序,并首次评选出4名教师获“优秀征题奖”,使参加竞赛的学生和老师都受益。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处副处长李志宏认为这项竞赛有几个显著特点。竞赛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同时又可创造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会写论文,也会实际操作,解决了不少学生的弱项;全国统一命题,半封闭考试,专家评审、复试答辩使竞赛的公正性和真实性更强。此外,推动教学改革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最新的电子技术,最新的设计手段,最新的实验设备等等,每一次竞赛所带来的电子行业的最新信息都被各高校捕捉到了,从而逐步推动了各校在更新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