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虹云当时的思路是准备以十几万。几十万的价钱把他的发明成果卖掉,我原想和几个朋友凑钱把它买下来,但考虑到它还是一个比较粗糙的实验室成果,如果把它作为产品推向市场,当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于是我就劝他一起干,我说做好了就是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利润,你以十几万、几十万的价钱卖掉,太可惜了。他很吃惊地说:我快被你吓坏了,真有那么好吗?我说,的确如此。于是他表示要跟父母商量后才能给我一个答复。
过了一个星期,他回话说父母同意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着手筹划成立公司。
实际上原来我是打算出国的,现在留下来,就把自己以前在公司打工时攒下的一笔钱拿了出来,朋友们也凑了一些,我又打电话给父母,说了我的想法。他们说我们也不知道你到底要干什么,但从你的语气和决心来看,你对自己是有足够信心的了,父母虽然不是完全支持你现在不出国,但如果你觉得现在这件事一定值得做,我们也支持你。过了几天,家里就给我汇来了一笔钱。
当时我们不知道去工商局注册可以拿转账支票,我们用一个大包装着钱就去了。路上又担心被枪,到了工商局才知道手续非常复杂,于是我们就请了一个咨询公司,人家说很简单,我收你500块钱,你先交200吧。等交了钱后,才发现这也需要加钱那也需要加钱,结果交了好几千,才把公司的营业执照拿下来。
当时我们一边筹划公司事宜,一边报名参加学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在预赛时,我们的名次并不好,并没有多少投资商或老师看好我们的产品。他们认为,既然你说的投影机市场那么好,那么存不存在别人来摹仿你的产品呢?此外,国外同类产品进来竞争后,你的产品还能不能站得住脚?
我们不得不费尽口舌来回答他们的问题。我们自己也觉得像丑小鸭似的。但是有一位叫潘福祥的老师对我们却十分关注。当时他的“清华兴业投资管理公司”还没有正式成立,他带着副手在9号楼一间宿舍里找到了我们,看我们用一根竹竿挂着挂历来演示图像,之后好像并不怎么感兴趣似地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你们的技术行不行?专利有没有申请?如果人家摹仿怎么办?如果产品化,你们的实力够不够?如果遇到困难,你们怎么办?潘老师跟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临走时说回去等我们的回音。
其实后来潘老师告诉我们,那天一走进我们的屋子,看到我们那么疯狂、痴迷,当时他就感到特别震撼,对我们很有信心。我们和潘老师的咨询公司签了协议之后,当时许多媒体报道说大三学生邱虹云要休学创业,结果引来了六七十家投资商。但最终我们并没有达成合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比较有实力的大公司,不仅提供资金,还能提供资金以外诸如管理方面的经验、市场方面的经验以及生产方面的经验。最后潘老师去了一趟上海,回来后告诉我们“上海一百”可能有兴趣。
后来,“上海一百”陆续来人对我们的产品进行考察,而我们这边也面临人事变动,最初的加盟者慕岩和杨锦方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出国,但徐中这时候加盟了。我原来是找徐中推荐人才的,我以为徐中在联想公司干得不错,上学之前又是一家大公司的团委书记,当时正有公司需要他,他肯定不会到我们这边来,没想到聊了半天之后,他问我:我可不可以加入?我说当然可以。于是他就过来了。我们按“上海一百”的要求,用三天时间赶出了一台样机,幸运地通过了他们的审核。经过潘老师的咨询公司促成,“上海一百”决定投资,初期开发产品投入250万元,占我们公司20%股份,后期则拟投入生产资金5000万元,占60%的股份。“视美乐”就这样一步步成立了!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找办公地点,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作为回报,我们让人家占公司一定的股份。后来我们发现,尽管股份小,但人家作为股东,就有发言权了,而股东一多,公司将难于控制。所以我们就注意尽量把公司的股东控制得少一些。我们于是到学研大厦办公,同时为避免外界干扰,又另租了两套公寓,以便研发人员集中精力工作。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一般都是从早上八九点钟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每天要处理很多的事情,同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且总是不断地遇到挫败感,不断地有人怀疑甚至否定我们的产品,没有足够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真受不了。
公司创业,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相互了解。原来只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现在则需要跟很多人协调配合,而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我的性格是风风火火,比较急;徐中的风格是遇事沉稳;而邱虹云比较内向,除了技术以外,其他的事情地往往就不管,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科技发明。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磨合,慢慢地大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相互了解,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改变。我变得沉稳了,徐中的工作速度加快了,邱虹云也开始学习公司管理了。
创业其实也就是一个开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以前在学校里当学生时,想的是我只要努力学习,认真去做,就一定能把事情干得很好。但在社会上往往就不一样了,即使你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到了,你觉得自己一定能成功,但很多事请你还是不能抱100%的希望。比如你问有的人,这件事请你能不能帮我做一下,人家一口答应了,但你只能抱20%的希望,指不定什么时候你再问,人家什么也没为你去做。 我们一开始吃了不少亏,比如我们去一个厂家做外壳,原来说的是200元钱,但人家最后却要你4000块钱,你不给,人家就威胁要通过新闻媒体把你的外壳结构公之于众。说到这里,也不能不提到新闻媒体。大量的媒体报道当然有它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容易让公司个别人员被盲目的“胜利”冲昏头脑,容易在社会上滋生流言蜚语,再有就是容易报道失实或泄露商业秘密。 这几个月来的创业生涯,我觉得简直就是将来生活的一个浓缩。每天接触很多的事情,同很多公司打交道,同很多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人打交道,从市场到管理到技术到生产,方方面面都使我们学到很多鲜活的东西,所以心态也慢慢地平静下来了,对各种事情的态度也比较冷静、理智了,公司内部的运作也越来 越步入正轨。虽然我们现在的条件还非常艰苦,也非常地累,甚至不知道明天会走到哪里,但是大家都很有信心。我觉得我们现在几乎没有失败的可能了,如果说我们真的失败了,那只能说是输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