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活动在高校学子中蔚然成风。人们关心的是,那些创业的大学生,为什么要放下好端端的功课不做,而去做离开校园以后的事情呢?难道市场经济就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吗?
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回答,首先应该是那些创业者自己的故事。
1998年8月,北京慧点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这是一家典型的学生公司,因为以姜晓丹为首的10个创办人当时都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姜晓丹本人直到次年3月才从清华自动化系取得硕士学位毕业。
姜晓丹认为,一个大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比如上研究生以后,他的知识和时间都有可能更多地被自己所支配,创业的想法也就会由此滋生,甚至难以压抑地经常冒出来诱惑自己。
慧点就是这么来的。那是在1997年,正在读研究生的姜晓丹,不知怎么的,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后,仍觉得时间有富余。于是他邀集了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写软件的兴趣小组,方向是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每人出资200元,购买了必备的资料后,就开始干了起来。
很快,姜晓丹们小有收获,在1998年清华信息学院举办的软件大赛和第一届清华学生创业大赛上,他们的作品都获得了一等奖。由于开发的项目具有市场前景,研究小组已经有了技术积累,他们不愿就此止步,最后决定共同筹资50万元创办自己的公司。
姜晓丹开玩笑说,这50万元是慧点的种子基金,而最初的每人200元,并没有作为“种子股”被认可。至于每人平均5万块钱是怎么拿出来的,有的同学是打工所得,有的同学是把父母给的娶媳妇的钱预支了。
姜晓丹说,尽管读研期间开办了公司,但出于某种考虑,直到毕业才让导师知道。他同时认为,以为大学生创业一定会影响学业的看法应当具体分析。参与慧点创业的几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都得到了90多分。而且慧点的技术发展方向正是与这些同学的专业所长相结合的。
在1999年第二届清华学生创业大赛中,出现了一匹腾空而起的“野马”:由清华材料系96级本科生邱虹云设计的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电视得到了上海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5250万元的巨额风险投资。大赛刚刚落幕,250万元初期投入即迅速到位,负责开发这一产品的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继续在校读书的邱虹云担任公司的总工程师,刚刚毕业于自动化系的95级本科生王科担任总经理。
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电视属于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在教育、商业、医疗、娱乐、军事等领域均有广泛用途,但要把一项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真正的产品,对一个“初生牛犊”的学生公司来说,可谓任重道远。王科说,视美乐公司将发挥团队协作制胜的精神,力争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果说慧点是一颗“种子”,它的产生是由于姜晓丹们发现了自己的知识所具有的市场价值,从而产生了主动追求财富的动机;那么,视美乐的出现,更多地是由于得到了“天使”的青睐,这一次,的确是市场经济的大潮撼动了大学平静的书桌。
被市场经济所冲击的书桌,不仅仅安放在清华园中。现在,北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全都出现了学生公司。中国科技大学的6名学生甚至以自己的科技成果在一家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的高科技公司中拥有了2940万元的巨额股份。
然而不难发现,创业的冲动不管是内生于学子,还是外生于社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给知识以商业价值。在长久以来的“君子言义不言利”、“知识都是无价的”等观念背景下,这种思想简直是对知识价值的又一次发现。它不仅强调知识对社会要学以致用,而且强调知识对个人也要学而有“用”。仅此一点,我们就不难断定,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学子创业热,从整体影响来看,不仅不会削弱而且会极大地提高大学生们学习知识、钻研技术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促进他们立志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市场经济的确有一点儿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但这样的不太平静的书桌正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