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生鲁军办理了休学两年的手续。很快,由他担任总经理的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即使只倒退一年,一个大学生为了创业而休学,同时又被校方所接受,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莘莘学子校园创业,不仅意味着自己主动选择了新的挑战,也给大学的领导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学过去是一个传授知识、开展研究的地方,现在是不是也要成为一个创业的地方?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说,清华要实现创建21世纪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必须努力探索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校园内举行创业计划大赛,是与国际接轨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部分同学以自己的科技成果投身创业实践,更是对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了进一步具体的推动。
清华园外的学研大厦,已经吸纳了几十家大学生们创办的公司,母校对创业学子的这种支持,犹如蜂房对蜂的支持。过去,许多科技成果借助于大学提供的孵化器而得以完成。现在,学研大厦成了培育清华学生企业尽快成长的新型孵化器。
与清华一墙之隔的北大,素以学术领先为己任。面对如火如荼的学生创业热潮,校方态度如何,不能不使人关注。
去年11月,北大一位校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生在学习期间,也应该有实践锻炼的机会,如参加“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但我们认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如果休学创业,学生付出的时间、学习条件等机会成本可能太高了,学校肯定不鼓励。
当时,北大学生中讨论较多的另一个有关创业的话题是,我们国家更需要的是原创性的发明和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而不仅仅是产品的后期开发。如果大学生创业始于为别人的产品做包装,那么,那句著名的口号“Startuptoday,businessleadertomorrow”何时才能实现呢?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北大明确表示支持学生在校创业。北大计算机系96级本科生戚文敏研究出比E-mail更具保密性、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新型网上邮件传输工具E-post后,北大鼓励这名在校学生开办了北京大学天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北大以校名冠入公司名,为支持学生创业探索了一种新的方式。
学业是基础,创业是深化,今天的大学生创业决不是80年代经商热的翻版。获得北大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的97级技术物理系本科生龚衍,尽管其参赛作品“W/O节能微乳化油”在降低污染和汽油消耗方面进展较大,具有明显的市场前景,但他仍舍不得抛弃学业。他说:“我想一边求学,一边创业,求学要读到博士,创业要做成大公司。”
大学不再是过去的象牙塔了。在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相互作用的今天,大学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创业的乐园,成为创业者角逐科技成果、工业产品、商业利润的地方。这是因为,大学所“生产”的两种产品———人才与技术正是驱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左轮和右轮,而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积淀又为这种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轮。
让我们看一看国外,当大学成为创业乐园后,它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会带来何等重大的影响。
60~7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军转民高新技术企业的出现,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所在的硅谷、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的波士顿80号公路成了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它们不仅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从此影响了大学生们成才、追求自我实现的模式。1983年,得克萨斯大学澳斯汀分校的两名MBA学生第一次发起创业计划大赛,他们的目标就瞄准了校园之外的市场。美国各大院校举行创业计划大赛以来的十多年间,出现了无数学子创业的成功故事,风险投资、教授入股、股票期权这些经济操作模式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该校毕业生和教师已经创办了4000多家公司,美国波士顿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把这些公司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仅在1994年,它的全球销售额就达到2320亿美元,经济实力排名世界第24位。如果我们把硅谷的上万家公司视为一个国家的话,它的经济实力恐怕要进入世界十强。
再看国内,我国自80年代开始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迅速加快,北京中关村、苏州科技园以及上海、深圳等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早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提出,把以往相对分散的学校、企业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依托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在高校附近大力兴办大学科技园区。
可以断言,校园成为创业乐园,这不是大学的没落或异化,而是大学的再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