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读后感

作者(来源):李跃辉    发布时间:2008-09-16

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生存力、发展力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江泽民同志在有关谈话中所说: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民族精神也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放眼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放眼近现代欧洲、北美以及日本等地区或国家的发展轨迹,再回首近两个世纪来中华民族所走过的道路以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风雨历程,我们的确能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发展,往往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20世纪初叶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等一批新文化“闯将”的重要工作,就是从中国的“国民性”这一角度探究中国民族精神的特征和缺陷,并希望变革和建立新的民族精神以振兴国家,振兴民族。——这些中国新文化的建设者对民族精神的关注,无疑同样显示了民族精神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思想主张,同样适用于民族精神问题。关于民族精神的弘扬或建设,邓小平也非常重视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再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他说:“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江泽民同志则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在“5·31”讲话中更是明确地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总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如20世纪初鲁迅先生所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我们应当一如既往地秉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的原则,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吸取他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批判扬弃(拿来主义),继往开来,综合创新,实现一百多年来振兴国家的夙愿,并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