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有空认真拜读了一本教师的人文读本,关于民族精神。读后,令人深思。尤其在今年,2008年,这是不寻常的一年。
2008年5月,发生了举世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国举国上下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感动的故事。中国领导人、政府、军队、志愿援助人员、严重受地震损害的四川人(包括老师和儿童)的表现都很令人钦佩。这次大地震之中,中国军民可歌可泣的表现,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体现在生死的关键时刻,体现在没有过多时间考虑的时刻,体现的更是与人性接近的品质,体现的是人性的真实,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特有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的认识和中国的经验,是中华民族作为整体生存和自强的遗产。这种精神,就是古代的民本,就是近现代的革命精神,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就是今天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尽管说法不同,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脉相承。它基于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特有经验的价值观念。用现在的话讲,这个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生命高于一切,就是个人敢于为着弱者、为着大多数人,为着他人敢于牺牲自己的英雄行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是中华民族久经磨难而不倒,多难而兴邦的坚忍不拔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力量所在。也可以说,中华民族不是靠以个人第一生存发展下来的,而是靠以抗震救灾这种在生死存亡的现实面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性和精神,而生存自强起来的。
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孔夫子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中国更有举世闻名的俗谚“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好客传统,积淀深厚的礼仪文明,在理解、参与、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注入了诸如重在参与、竞争合作、文明交融、共同梦想等崭新的时代元素。“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one dream )的响亮口号,更是中华民族开放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中进一步发扬、提升的鲜明注脚。奥林匹克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激发,首先体现在体育赛场上。秉承“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中华健儿不仅在奥运赛场上拼搏奋斗、摘金夺银,更以永不止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勇攀高峰,将体操、跳水、乒乓球等奥运项目的竞技水平不断推向新境界。包括中华武术等在内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召唤下也广为传播并推陈出新,民族体育运动进一步散发出迷人魅力。此外,民间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也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推动下,在途径、形式、内容、载体等多方面与时俱进、异彩纷呈。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集中展示并全面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包括“鸟巢”、“水立方”等在内12个新建场馆的设计创意,所有建设项目中绿色环保科技、新型施工工艺的研发应用,无不充分兼顾功能、美学、生态、环境的结合与赛后利用,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发扬和空前提升。成功举办一次奥运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型塑,当然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例如,它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精神,巩固其团结精神,充实其人文精神等。
从中国参与奥运,到奥运会移师中国,中华民族就赋予了奥林匹克日更加绚烂的风格和更加迷人的特色。“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口号,以及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已经并将继续型塑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注入新的不竭动力和永恒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