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读《教师》后感

作者(来源):管萍    发布时间:2008-09-16

看了教师民族精神读本后,感触颇深,它从理论上阐述了民族精神教育的意义、内涵、实质以及存在的问题,书中理论与实际结合,使我对民族精神教育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民族精神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活动中,也取得很大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今天的有些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地缺少了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有的小学生以洋为荣,只要与“洋”字有关,就非常崇拜、迷信;留学的年龄也从大学发展到中学,现在甚至波及到小学,真不知道他们的心中是否装有“祖国”二字?有的学生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面对冉冉上升的国旗、庄严的国歌竟然会说废话、会笑,连站都不能站端正,看到这一切,不得不让我们痛心,不得不让我们深思?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让我们目瞪口呆,回顾身边,虽没有孩子犯罪,但是他们的冷漠同样让我们心寒。

民族精神教育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如果对小学生只是单独地进行灌输,是不利于他们吸收的。教师应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这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分章别类地进行教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创编教材,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未成年人学习历史知识、了解革命传统的重要课堂,是他们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也是他们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修养的重要场所。上海有很多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实地看一看,去了解一下。比如低年级学生可以瞻仰“一大”、“二大”会址、“五卅”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高年级可以参观城市、农村、青少年野营基地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可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

充分利用“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民族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可请学生找找这些节日的来历;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收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等,学生在寻找收集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然后利用班会课进行交流,进一步强化自我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中的认知、激情、导行并不是截然割裂开的,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作为任教在第一线的老师的我会继续努力,把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爱国者。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