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心理学家们发现,有些人在追求成就时,因为总想超越他人,或者总担心被别人所超越,所以情绪上常常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搞得自己吃不香,睡不好,精神也不愉快。心理学家们把这种情形称为“成就焦虑”,并认为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那么,“成就焦虑”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危害,又该怎样去克服呢?前不久,我们就此采访了对“成就焦虑”有所研究的音乐心理学博士周海宏。
□最近,各地学校发生了不少触目惊心的事件,比如浙江金华的一个高中生因考试排名不理想而被母亲责骂,就把母亲活活打死;河南一个同学没当上大队长,其父就带人到学校大打出手。这些“好学生”似乎在成绩、地位面前特别脆弱。“青春热线”也接到过不少中学生、大学生朋友的电话,他们说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可是心理压力特别大,总害怕有一天别人会超过自己。他们还觉得周围充满了敌意和嫉妒,如果有一天自己的成绩下来了,别人一定会幸灾乐祸。这是不是您一直关注的“成就焦虑”?
■是的。成就焦虑者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老和别人比较,生怕自己不能超过别人或者被别人超过;第二个特点是情绪总处在紧张、不愉快之中;第三,他们超过别人的手段就是取得成就。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热线电话。有个23岁的小伙子是当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他没上过正规的大学,完全是靠自己努力得到这份工作的。但是他仍然对自己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白岩松、水均益那样全国著名的主持人。我记得很清楚,他在电话中反复说“我一定要出人头地,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他为此还经常失眠。
■这就是典型的成就焦虑了。
□一个人想追求成功,希望自己能做出成就,常常被认为是“胸怀大志”,是有出息的表现,这有什么不对呢?
■追求成就,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是人正常的心理需要,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问题是,人们追求成就的愿望不一定都能实现,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当人因此而产生焦虑时,就会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您的意思是,因追求成就而产生的焦虑,可能反过来破坏我们的生活?
■不错。依我看,“成就焦虑”有许多危害:首先,持续焦虑是一种不愉快、不健康的身心体验。当人处在严重焦虑状态中的时候,就无法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有些人在考场上发挥不出原有水平来,就是太焦虑了。
■第二,成就焦虑者总是把他人当作竞争对象。这样一种处事、处人态度,破坏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也就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损失了发展机会。
□的确,如果把别人都当成对手,信奉只有把别人踩下去,自己才能保住优势地位,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这样的人很难和人合作,遇到困难挫折也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结果事情反倒做不成,做不好。
■第三,成就焦虑者们需要通过超越别人来获得价值感,因此他们往往只追求有明显社会效果的活动,对没有社会效果的东西不感兴趣。就拿学校教育来讲,由于一段时间内已经形成了“分数第一”的标准,有的学生完全成了考试机器,只追求高分,除了学习,别的都不感兴趣。学习的兴趣也局限在要考的科目上。为了确保成功,他们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反倒影响了其他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限制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样的人走上社会后,往往难以做出真正的成就,因为真正的成就是在某一领域中专深发展的结果。
□太注重外部的评价和看法,反而对自己的发展形成了干扰。
■此外,成就焦虑者以成就为生活的目标,一旦做不到“最好”,就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甚至完全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并因为达不到理想目标而失去对当下生活、工作的信心和兴趣,小则使自己产生失败人生的不良体验,大则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浮躁、不敬业,从而影响自己在单位的业绩和发展。
□是否有研究证明了您所说的这些危害呢?
■北师大心理系研究生刘晓红在完成她的硕士论文“学校情境中的成就焦虑”时,通过研究证实了这些理论假设。她对北京某重点中学高分群体的测量表明,约10%的学生存在成就焦虑。这些学生表面看来学习努力,成绩优良,老师和家长都对他们感到满意和放心,但事实上,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有些行为和做法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说到这里,就需要来探究一下“成就焦虑”产生的原因了。
■有“成就焦虑”的人,是把竞争关系看成人与人之间基本关系的,因此他们总有一种不胜则亡的危机感,似乎只有战胜别人才能解除生存的威胁。但是,人类社会不仅存在着竞争,也存在着相互协调。人是群体的动物,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关系影响着个体的生存状态。近年来,我们中国人与原来群体的依存关系松弛了,有些人不再相信与群体的协调能带来良好的生存质量,而相信只有超越别人才能获得良好的生活境遇,这也是造成成就焦虑增多的原因。
另外,我们的“百折不回”、“苦尽甘来”的教育,强化了超越与征服的意义,从而使人认为只有战胜他人,才能满足自己;只有达到目标,才有生命意义。但是,当你努力的时候,他人也在努力;而且,个人能力也会有不足的时候。因此,成就焦虑者所要达到的超越他人的目标,因为有这两个“不可抗力”而无法确保实现。这也是成就焦虑者为什么会老也不开心的原因。
□除了社会方面的因素,观念上的因素,“成就焦虑”是否还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呢?
■有“成就焦虑”的人同时还可能有很强烈的自卑感。研究一下成就焦虑者的生活经历,你往往会发现或者是他们的父母不满足自身的境遇,把出类拔萃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者是他们自己出身贫寒,身处逆境,经过数倍于他人的努力才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对这类人抱着鼓励的态度,但是忽略了这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善,最典型的就是“卢刚事件”(卢刚是美国依阿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枪杀了包括他的导师、中国同学在内的六个人后自杀)。卢刚就是一个成就焦虑症患者,因为达不到自己期许的目标,心理极度压抑,最后导致了杀人这样的极端行为。
□“成就焦虑”看来害己又害人,因此需要人们认识它,并且克服它。
■消除“成就焦虑”,首先要认清成就不是获得生存优势的惟一途径,协调关系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要明白,强烈的成就意识,既会使自己产生焦虑,又使自己与他人处于一种潜在的或明显的对立关系,此二者恰恰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状态。
□成就高低与人的生活质量总是相关的吧?
■如果我们把“生活质量”换成“生命质量”的话,可以说,成就的高低与生命质量并不成正比。人只有参照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设立恰当的生活目标并为之努力,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状态。如果目标过高,根本无法达到,那么终生都会生活在失败与挫折的体验中,还谈得上什么生命质量呢?因此,生活目标定得过高,对个人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破坏。
此外,生命质量是由每一天的质量构成的。当我们能够珍视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发现和体验生命过程中的快乐,而不是总盯着那个目标或“结果”时,就会减少许多的焦虑。
□“成就焦虑”还是一个很新鲜的提法,相信您的一番话会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