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好孩子”标准出问题了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2-16

  早就听说,小学的班干部以女生居多数,所以儿子一入小学,我就对其班上的干部性别比非常关心。果然如此,在第一学年,老师物色并轮换了七八个班长,青一色的全是女生。建立少先队后,六个中队委的男女比是一比五。我不禁认为儿子的班主任有严重的“性别歧视”,男生要获得领导权只有靠民主选举了。

  然而,第一次民主选举的结果令我大吃一惊,选票过半数的候选人全都是女生,那惟一的男生干部的选票连两位数都没有达到,幸亏独裁的班主任力保,否则班干部里会一个男生都没有。以淘气出了名的儿子居然说他不选这个男生的理由是“他太淘了”,而在我这个家长眼中,这个差点落选的男生实在是文静得丝毫不亚于女生。

  后来儿子的班上又举行改选,一名新转来的男生获得了全班的最高选票。我问儿子为什么大家都选他,儿子说,因为他遵守纪律,比女生还要老实。我听得满心悲哀,当然是为男孩子们悲哀。看来,孩子们在选举时所采用的评价标准是由老师和学校的教育灌输的,即以文静不好动的女孩子的行为举止为典范。与此同时,也正是在老师和学校的一系列规范下,孩子们逐渐学会了用女性的标准来要求男性。

  班干部总是女生多于男生,这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值得思考的是,这一结果多是来自学生们自己的民主选举,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认为符合班干部标准的男生是少而又少,问题显然是出在“好孩子”的标准上。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树立的好孩子形象恰与女孩子阴柔型的性格相合,而与男孩子阳刚型的性格相悖。可悲的是,这种标准不仅为成人们所认同,而且为孩子们自己所认同。

  我们如今的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女性化的教育,以服从、听话、守纪律、行为规范为好孩子的标准,不仅使女生成为班干部的当然人选,造成了女生管人、男生被人管的局面;而且使所有的男生都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自己,从而构成了男孩女性化的社会化环境。毫无疑问,这种女性化的教育对于女强人的生长是极为有利的,也适合于女干部、女管理人才的萌出,然而对于男子汉的形成却是极大的压抑,其后果是造成了男孩子性格的弱化与萎缩。

  客观地说,让女强人从学校里走出并没有什么不妥,但要以男性的弱化为代价就显然是存在问题了。既然在生活中我们是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男人和女人,那么在学校里为什么不能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男女儿童呢?中国的姑娘们在找对象的时候,常常悲呼:“中国没有男子汉!”其实,中国的男子汉本来是有的,只是在少儿时被我们的学校教育给彻底消灭了。

  要改变小学校里班干部的男女生比例,至关重要的是改变评选班干部的标准。首先要避免对学生干部提出“高、大、全”式的要求,成人都无法做到完美无缺,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小孩子。其次对学生“听话”的强调应当弱化,同时对每个孩子自身特长的注重应当强化。譬如,数学、体育往往是男生的长项,如果学校和老师能够强调班干部要专职专长,那么文体委员、学习委员由男生来担当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由于班干部的评选标准表达了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标准,而教育者所欣赏的“好孩子”的形象也必然成为孩子们努力模仿的对象,所以,班干部的评选标准对少年儿童的性格形成乃至人格塑造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此,学校的教育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应对以往的做法进行必要的反省。

  

编辑附言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男生在校园中的弱势地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男生在考试中越来越不是女生的对手,最后是许多高校的录取工作被迫向男生“让分”———要是真个男女平等,怕要变成女校了。作者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男生的校园“政治地位”太低,而这又是主流教育观念要求“听话”、“不准淘气”的“好孩子”标准决定的。

  是这样吗?希望读者就这个话题参与讨论,我们期待着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