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太单调,如果能让我们自己设计就好了。”12岁的张鹏说。他讲的是自己对少儿读物《中国孩子的疑问》的看法。
虽说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张鹏对图书已经有了自己的喜好和评论。
“我比较喜欢看军事、科幻和历史方面的书,还有漫画书。”张鹏说他和他的同学们都不太爱看教学参考书,单调枯燥,但是它们确实对考试有帮助。
“我们班的好多同学都爱看科普书,它能告诉我们好些知识,还有一些改写了的名著。《中国孩子的疑问》的内容挺吸引我的,但是它的内容还不够全面,有一些我想知道的知识里面没有。”《中国孩子的疑问》出版于1995年,五年里多次印刷,但是并没有对内容进行更新和改变。
张鹏所在学校———北京分司厅小学的卢晓玲老师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学生们喜欢介绍科学知识的书,而且据我调查,每个学生每年都要买几十本书,多的上百本。但是就现在的一些读物来看,缺少一些真正介绍新知、新科技方面的读物。希望多一些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介绍新知识的书,最好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照着书里提供的方法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
北京市五中图书馆的安玉明老师根据电脑记录的学生借阅书目做过统计,学生借的书中文学类读物占了借书总量的60%,其中有名著,也有不少通俗读物,像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
“我问学生为什么读这些书,他们回答,学习太累了,看它们只当消遣。对于教学参考之类的书,学生们都不以为然。他们读的书很杂,有些书原本是给老师准备的,比如专业计算机方面的书,经济学、哲学著作等,学生们反倒读了。”
似乎没有哪家出版社对学生读物做过专门界定,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不少出版社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辅助读物上。
“这类书太多太滥,害人。出版社选择的方向不对。”北京一中的王晋堂校长直言不讳。
“学生现在的学习目标不只是瞄准考试,而应该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知识。减轻学生负担,使得学生有了较多的课外时间。高考改革要求学生的知识向广博的方向发展。学生的阅读早该从教辅读物里跳出来。
“学生该读什么书?一些家长让我推荐。我能说出的书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这些书和今天的学生有距离,有隔膜,他们不一定喜欢。但是今天又有多少作家为学生写书?学生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正说明在学生读物这一领域存在空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读物。”
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出版学生读物,是不是也该有新的眼光?
少儿出版社陈海燕社长提出这样的观点:在教育不普及、大众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时候,强调知识点、涵盖面大的读物受欢迎,这同应试教育相似,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不停地去灌输。但是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远比灌输知识的速度快。在这种状态下,真正的好读物不是教给学生知识点,而是教给他们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方法,让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现在的学生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方法和特点,阅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从读字向读图转化。他们对图的理解力更强,能够从图书读到大量的信息,这就使得那些图文并茂的书更受欢迎。
多媒体时代的读物,不应该只是平面的,单一的,而应该是立体的,多样化的,能真正吸引学生并且使他们从中获益。
书到用时方恨少,那么,书到读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