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关人士指出,学生休学创业是在做“比尔·盖茨梦”!而比尔·盖茨的成功不但仰仗其父在市场运作和法律事务方面的支援,得到IBM公司几乎拱手相送地将个人计算机软件业务转给微软,而且盖茨是经过整整18年没有节假日的艰辛努力才获得成功。于是,学生创业需要“镇静剂”的声音接踵而至。
就此,我们采访了北京、外埠的休学创业者和部分边读书边创业的“学生老板”,以及他们的老师和业内有关人士。在与他们一同回顾并不长远的创业史的过程中,也许,人们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学生创业者说:
钢铁也可以这样炼成
■张明
自我感觉———没有什么优越感,倒是觉得那些一心想出国
的人特可怜
嘴上常说———你的想法一经出现,你就要马上开始,那可能是
在20岁,也可能要等到七八十岁
1999年,张明和在北大上本科3年级的戚文敏创办了EPOST,一种会发动EMAIL革命的互联网设置,轰动了京城,并由此成立了天正公司。
北大物理系1998年毕业的张明觉得自己公司的前景一片光明,他说,“我是那种始终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但又能把事情办成的人。”他的不断的微笑和快捷的语速似乎在证明着他对自己的判断。
但是,张明真正的创业史从1997年他上大三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候的项目是搞软件开发,条件也还说得过去,但就是不赚钱,而且还欠了别人很多钱。
对于那段经历,张明的总结是,学生时代目光真是太短浅了,简直就是井底之蛙,你不知道自己是想赚钱还是想当个有长远目标的老板。一切都没有想好,一切就开始了。“幸运的是,现在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实现的是关于互联网的一整套思路,我已经摆脱了3年前跟在别人后面跑的境况。”
像所有的学生老板拥有的自信气质一样,对于创业,张明非常信奉自己的一句话:你可能在20岁就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也可能等到70岁、80岁才有自己的想法,无论出现在多早或是多晚的年龄,你的想法一经出现,你就要马上开始。
“学业和创业完全是矛盾的。”张明根据他自己的经历总结到,“虽然我最终拿到了毕业证书,但是一边创业一边学习真是太吃力了,此外在精神上也要承重。”在张明看来,学业包含了三种人的目的,一种人是想要一个文凭,一种人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有一种人想做出些事情。张明的建议是:“要文凭就别创业,创业是对人们观念的一种冲击。”
张明的同学有的在大一就开始创业,比较经典的一幕是,一位同学在考试时把所有的科目考了100分,然后就退学了。虽然这位同学现在的公司发展非常不好,但原因不在于他是否退学,而是他没有一个完整的创业思路。
在别人看来,学生创业的最大难题应该是资金,然而张明不这样认为,“资金根本不成问题,碰到比较糊涂的投资人还会给你投很多钱,关键还是你自己的想法,有没有一个成长性的项目,否则即使再多的钱也只是暂时的。”
在学生时代就成为老板的张明,在面对那些没有创业的同学时,并没有什么优越感,“倒是觉得那些一心想出国的人特可怜。”
■刘颖
有点难过———过早损失一种纯净的生活
但不后悔———因为我不想错过这么好的创业团队和机会,
还有那种挺独立的感觉
一点提醒———如果有人认为要创业就必须休学,是大错特错
刘颖,1995年9月至1999年9月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读书,大四时休学。现任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网站总监。
刘颖说:“休学不是头脑一热就决定了的事,我曾经为这事犹豫了4个月。但我天性爱闯,喜欢去挑战自己,所以最终决定休学。不过我挺赞成泼冷水的,现在真有点太热了。休学创业是个别现象,如果有人认为要创业就必须休学,是大错特错。”
谈起休学创业的感觉,22岁的刘颖说:“我现在觉得自己挺独立的,有个自己喜欢干的事可以干,还不错。可是有时又挺难过,每天要面对公司里的一大堆事务,还要应付和上级和员工的人际关系,真的不像学校里那样能单纯地过日子。但是每每看到公司在迅速成长,我又拥有无比的成就感,这种感觉跟给别人打工的感觉特别不同,很美妙。”
刘颖觉得,从清华休学出来有点遗憾。他说:“我损失了那种生活,但我不能后悔。因为当时我想得很明白,毕业之后我就会错过这么好的创业机会,这么好的团队。”
■鲁军
说创业难———最难的是个人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公司的发展
道创业苦———怎一个钱字了得
一份隐忧———有一天,我的学习速度跟不上了,就面对被淘汰
鲁军,1993年9月至1998年7月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读本科。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研究所读研究生。现任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24岁的鲁军对公司的发展现状比较满意,对合作伙伴们也充满自信。但他也坦言压力很大很大,以致每天早上起床,总是很费劲,腿很酸,头很痛。鲁军对记者说:“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的确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难的还是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怎样不断地挑战自我。事实是,个人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公司的发展速度,互联网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东西。有一天,我的学习速度跟不上了,就面对被淘汰。”
“在我们创业之初,对互联网的巨大信心使得我们几个人过于乐观,可现实是和投资人的谈判十分艰难,有几十天时间只花钱不进钱。眼看着账户上钱不断地减少,我的伙伴们都灰心了。我只好不公开财务,每每他们问起我就说公司还有钱。我的伙伴开始不满,因为财务不透明。我那时就想做人真难。现在想起来那时真冒险,万一没挺过来怎么办?!结果,资金进来时,我们的账户上只有2000块钱了。”
■邱虹云
奉劝别人———我看休学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具体分析
自己打算———读研究生,推迟离开学校的时间
一个心得———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挺好的
邱虹云,2000年1月18日,在“挑战杯”和讯网———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和讯网金奖”的邱虹云,曾是被许多人认为肯定要休学创业的清华大学96级学生。
但邱虹云没有休学,邱虹云说:“主要是我从事的工作的关系。我做产品研究,需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新的技术。如果在清华上学的话,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种条件,如实验室的设备,还可以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这对我的研究非常有好处。”
在创业的过程中,邱虹云坦言很艰辛。他说:“上个学期,大概7月份公司刚获得风险投资,马上面临要将初级产品变成市场产品,比如每个零件的设计,批量生产时就要有统一的标准。而且零件很多,分跨光学、电子学、机械、光学等许多个领域,和厂家联系时我也要参与,毕竟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个产品。在学业方面,上学期有7门课要修5门课要考试,我在公司、教室、实验室之间来回跑,非常累。”
对别人休学创业,邱虹云说:“我看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具体分析,拿我自己来说,负责技术可以把工作与学业结合得比较好,而且我还打算上研究生,推迟离开学校的时间。”
■李玲玲
我不休学———过去学的东西不少,而实际适用的还不多
我在创业———这样的例子现在还没有几个
一份苦恼———创业中人际关系之复杂远远超出了想象
李玲玲,是华中理工大新闻系的学生,也是文科专业在校生办公司比较成功的一位女生。她的“天行健”公司从去年7月创办以来,已经顺利完成了对专利产品高杆喷雾器的中试、前期市场的调研及公司形象策划宣传等工作,现在正筹备建立一个“玲玲创业”的大学生网站及第二个专利产品防盗锁的市场调研,并将尽快推向市场。半年多来,她经常被邀请到各校与自己的同龄人进行交流,他们问得最多的也是如何创业。不过,真正像她这样创业的例子还不多。
李玲玲也没有休学创业,而是边完成课业边创业,在创业中感受到,过去学的东西不少,实际适用的还不多,需要重新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因此,特别辛苦,而人际关系之复杂远远超出了想象。最大的困难仍是经费紧张,现在面临的任务就是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将另外几个专利产品开发出来,同时扩大融资渠道,筹措资金,让公司名副其实。
与别人不一样,李玲玲除了完成课业和创业外,她还忙里偷闲写作,《为梅等你》个人诗集近期将举办首发式。而今年7月份本科毕业后,她还要继续读研究生。
他们的老师说:
本科生创业就像好铁欠一道猛火
■放弃学业去创业,成功率很低
■创业的代价是,不仅付出学业还要付出信心
■对个别有才干的同学不要压制,对绝大多数的同学,
尤其本科生不宜片面支持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委副书记黄开顺老师曾经帮助过刘颖创业,但他个人认为,绝大多数本科生应完成学业,之后再去谋求个人发展。放弃学业去创业,成功率是很低的。“当初我就劝刘颖读完,但看他那样起早贪黑,埋头苦干,就不忍心不尊重他的选择,即使清华给他们这样的学生复学的机会,他们再回到学校读书难度也较大。”
清华大学科创中心副主任苏扬老师说:“不管其他人对休学创业如何看待,我个人认为学生创业非常艰难。首先我们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他们在学校里是不会了解的,或许正是因为不了解他们才创业。许多他们认为应有的东西在这个社会是没有的。而且要创业,这些人就必须选择许多。今天我还听说一位创业者晕倒在实验室里了,他们的付出又何止健康或学业呢!有的人失败了,他们付出的还有对自己的信心。”
方兴东的博导关志成教授对方兴东的选择很支持,他说:“对个别有才干的同学不要压制,让他放手去干。对绝大多数的同学,尤其本科生不能支持。因为有好的想法不一定就能成功。”
过来人提醒:
盖茨未必好榜样,盲目休学风不宜助长
方兴东,1987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获本科和硕士学位,1996年3月考入清华,攻读高电压博士学位,1999年8月休学创办互联网实验室,任董事兼首席分析家。
方兴东在自己开公司之前就已经出了6本书,在IT界颇有一些名气。而他后来做的公司,也跟他前面的成就紧密相联。
方兴东说:“去年9月份国内对互联网的关注一下子热起来,势头很劲,接着马上形成创业投资的良好环境,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且到了博士阶段,不像本科生那样,休学会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重要影响。所以,对我来说,先创业才对。”
据说,他创业时各方面的困难,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融资方面,都比较小。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本钱便是资历。
现在,有些媒体将中国的休学创业与国外的“比尔·盖茨现象”相提并论,甚至相互比较。对此方兴东说:“现在学比尔·盖茨是不是太傻了?!现在用软件起家,恐怕已经落伍了,盖茨做了十几年才到今天。如今在美国许多人半年一年就成亿万富翁。我们这些人只是在做我们认为应该做、合适做的事情。”
今年37岁的陈宏博士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创办企业比较成功的一位。他的公司GRIC去年年底在美上市后成为中国大陆留学生中仅有的两家上市公司之一,仅3个月,市值已由原来的3000多万升到10亿美元。谈及学生创业,陈宏明确表示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他举例说,1982年他毕业时,国内出现一种怪现象,“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今天回过头来看看,不管你一天卖多少茶叶蛋,你都没有办法与科学家、企业家相比。有人拿比尔·盖茨作榜样,那就更不恰当了。比尔·盖茨那个时代计算机还处于起步阶段,那时需要的更多是idea(想法),年轻人点子多,有创意,机会也就多一点。少部分人会因此而成功。正如前两年,Internet的门槛也较低,有一部分人捷足先登了,也取得了成功。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起点不同了,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放弃知识积累,匆忙出去创业的风气不宜助长。试想,如果大部分人都出来创业,只有5%的人成功了,那么剩下那部分人怎么办呢?
“自己做公司与打工是完全不一样的。它要求创业者有相当的知识和受教育程度。如果你不知道起码的ABCD,怎么能做公司的CEO,比如说我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不就被董事会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