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出国学还是国内闯?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21

  继日、英、澳三国举办单国展后,历时两天,美国高等教育展昨天在新世纪饭店闭展。尽管中国国际高等教育及英国教育展刚刚落幕,然而在这次展览会上,记者再次强烈感受到国人出国的热情。

  网上订票火了网络公司

  作为经济强国的美国,一直是学子留学的首选国度。尽管美国教育展的规模较前期的中国国际高等教育展及英国教育展的规模要小,但从观众总量来看,其规模也不算小。

  此次展览采用了网上订票的方式,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亿唐网站预订了门票的观众只要凭身份证在门口确认即可购买门票,而由于一些观众事先不了解是网上订票,在教育展第一天开始的时候,造成相当严重的拥阻。

  在两天的展览中,平均每天观众高达5000人之多。参与网上订票的亿唐网站业务总监赵春林告诉记者,在上海及北京两地进行的4天展览中,有2万余人通过网上订票参加此次教育展。这也使亿唐成为此次展览的赢家。

  教育展上少名校?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许多学生对美国教育情况、学校状况并不了解,一个展台前挤得人越多,人越往上拥。而早早就来到现场的一位北大的学生则有些失望,认为参展的名校太少,他担心这样是否影响拿签证。

  而在展览期间进行的各种说明会吸引了大批的听众。从前一段举办的英国教育展到中国高等教育展及此次美国教育展,缺少名校的疑问已被人提到多次。

  主办者之一的美国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方廷谆博士对此的解释是,教育展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一个国家的教育情况,要将各个层次、各种形态的学校都带来展示给中国的学生,是教育资源的推广,而不是名校展,要防止在追求名校上迷失。学生在选择学校时首先要有一个评估,哪一类学校适合自己,不能将就名校而改变自己的兴趣、专业。而能否拿到签证,也不能迷信名校之说,主要看自身条件是否与所申请的学校相符。

  对学校知名度要求较高的则属商学校,从国外回来的人解释,MBA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所读学校的知名度有直接联系。在世界知名商学院读MBA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得到极高的位置,而一般学校毕业的MBA,就业时的薪水可能不如时下最热的计算机、通讯等专业的人才。

  据了解,此次参展的30家大学中分成5个层次,包括常青藤学院、马里兰大学、乔治顿大学、波士顿大学等著名大学,也有一般的大学、社区学院、专科学校及大学预科,学费不尽相同,以波士顿大学(私立)为例,每年的学费23000美金,加上生活费用在35000美金左右。而一般的社区学院,每年学费在6000至1万美金不等。

  被拒签要据理力争

  一提到赴美留学,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被拒签。当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阿姆斯壮大学的校长黄天中博士时围观了许多观众。一位观展的学生无奈地说,他已经被拒签3次,每次从美国驻华使馆出来就想再也不到那里去了,可是留学的念头却挥之不去。围观的人立刻七嘴八舌地分析是钱的问题,是学校不够出名。

  作为目前在美国的4位华裔大学校长之一,阿姆斯壮大学校长黄天中博士对此的解释非常有意义,他说影响拿签证的因素很多,比如学生自身的条件,学校的知名度,专业是否对口,学生的资金情况,以及使馆自身的因素,但国人在拿签证的问题上一直有误区,包括一些留学参考书都在误导学生。申请被拒签,使馆一定会给出解释,而且被拒签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属于自己的问题,如申请时机是否合时宜,自身的条件能否符合申请学校要求,要针对这些理由认真地重新准备。如果拒签理由不充分,可以与签证官据理力争。

  主办者之一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秘书长李顺兴说,教育展最终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国际交流的机会,促进教育交流。据悉,在此次教育展后还将组织美国高校进入中国大学参观、交流,同时也要学习美方进行交流展的经验,为中国的高校走出国门进行展览、交流积累经验。

  “人才外流”还是“人才培训”

  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的教育展引发了一个陈旧的话题,海外教育的入侵,大批留学生走出国门,除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外流,是否会造成优秀人才外流?

  以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清华近年来毕业生自费出国的统计数字看,1996年北大本科自费出国人数为27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2%,清华这一数字为229人,占9.7%;1997年,北大为457人,占总数的15%,清华为351人,占14.6%;1998年北大为301人,占14%,清华为379人,占15.4%。而硕士、博士生的自费出国数字,北大1996年为150人,占16.7%,清华239人,占24.6%;1997年北大为176人,占17%,清华345人,占31%;1998年北大261人,占23.7%,清华388人,占36.3%。

  据权威统计数字,目前中国的留学生人数已经成为美国的海外学生中第一大户,在49万美国海外学生中,中国的留学生达10.97万人,并以每年10%的数字增长。

  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出国洗盘子,现在出国卖智力”。近年来除留学年龄下降,留学生的层次及目的也在发生变化。一些计算机系、通讯等热门专业的硕士、博士生,出国的目的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去打工,在实验室替导师们进行一些研究,领取“补助”,学生们戏称为贱价倾销智力。

  美国教育基金会负责国际事务的陈大安先生认为这种情况只能算是短期行为,从目前看是很可惜,但至少他们还在从事本专业,不能简单地说是人才流失了。要看到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很快,以目前的情况看急需管理等专业人才,将来对人才的需求更大,而这些出去的人才最终还会回到中国,为中国服务。而在国外的这些教育及工作经验,最终还将造福于国内。

  陈先生说,中国内地目前出现的留学热,与中国台湾在50—60年代出现的留学热很相似,当时台湾情形也是出去的多回来的少,每年返回创业的人才10%左右。但随着台湾经济发展的加快,对人才需求的增加,人才回流加快,到七八十年代,大部分出去的人都回来了。现在的这些留学生洗盘子的也少,因为在美华人的发展方向都不是餐饮业了,留学生的就业机会范围也广了。这要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留美的学生群体的表现极为优异,据方博士介绍,在美国研究所中国留学生有许多已经是教授、项目主管、计划主持人,而在这些研究所中60%以上的科研经费由外籍学生主管,事实上是由大部分中国人在操作。

  赴美留学或中关村创业?

  谈到留学,自然就会谈到留学后的出路,在绝大部分留学生都留在国外的今天,教育展上亿唐公司两位留美博士进行的《留美创业———一群中国留学生的现代神话》的说明会,亿唐的总裁常东升博士现身说法,也就特别醒目,极具“说明”意义。

  出国留学+回国创业这种模式因为有了张朝阳、常东升这些人物的示范效应显得特别诱惑。有人说这些镀过金的人优势显而易见:除了一个亮闪闪的牌子外,最大的优势是他们能够从国外拿到大把的投资。西方教育的背景带来的亲和力,使他们很容易获得国外投资人的信任。

  也有人说,在中关村创业也不错,他们的证据中包括王志东以及刚刚从校园中生出的易得方舟清华创业团队。这些凭借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借助中国经济的飞升之势,正在国内及国际上占有一席的领军人,正在倡导出一个新潮流、一种新模式。

  由此,这次教育展引出了一个新话题,出国留学再创业还是不出国门在家创业?亿唐的赵春林告诉记者,1990年出国的时候,那时学生也已经有创业的说法,同学有个BP机就很神气了,但那时整体环境还不具备创业的氛围。出国留学后,也不是大多数人能够放弃研究进行创业。当时清华生物班有二十几个同学到了美国,可放弃十几年的科研,转而创业并回国的不过两三个人,当然这几个人现在都很成功,而这些成功的典范也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回国。

  据教育界有关人士介绍,在清华等高校及一些高科技园区正在形成一股回国热,而这种回国热则带有“集团”性,常常是一个项目带头人带动一群人回来,共同搞开发、搞课题。

  针对出国还是在国内创业,阿姆斯壮大学校长黄天中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干什么,将来要做什么。用中国传统的俗话来理解就是这个意思:“一种米养百种人,你到底能吃几碗干饭”。要诚实地评估自己,不能盲目地随大溜,如果选择出国,出去前要知道自己出去干什么,有计划,有准备,为计划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