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反馈、调控、优化
    (1)反馈是系统优化的关键
    教育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巨系统。现代控制论告诉我们:对一个系统的有效控制必须取得足够的信息量,“反馈”是系统优化的关键,没有反馈的系统是无法实现控制和无从优化的。一个系统要高效和稳定,必须通过反馈调控才能实现。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向课堂进军,向45分钟要质量是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舍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将难以落到实处。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知识、学生、教师、媒体等各个子集,同样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大系统。教学系统的有效控制尤其需要取得足够的信息量,反馈更是教学系统优化的关键。
    对于一个没有反馈调控的系统,在控制端输入目标信息(激励)则通过被控系统的内部过程使被控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输出参数(响应)。对应于教学系统,“目标信息”相当于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被控系统”就是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状态信息”主要是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际上它表征着师生共同活动中的教学效果。
    对于反馈控制系统,被控系统的状态信息(输出)被反馈系统取样,控制的目标信息与系统的反馈信息在这里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的结果去激励被控系统,而系统的响应又被反馈系统取样,如此不断循环,使被控系统不断发展或者取得某种稳定。显然,在有反馈的控制系统中,对被控系统的控制不仅与目标的设定有关,还与输出的反馈有关,是两者的共同作用,才能使系统得到发展和稳定,这就是反馈控制的原理。由于反馈控制,使系统在实现目标时达到高效的发展和相对的稳定,这是无反馈系统无法办到的。
    广大教师对教学中的反馈是十分关注的。课堂上的察颜观色、个别提问、课外作业、测验考试等,无一不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但由于传统的手工业手段费时太多而不能为教师经常采用,致使教师无法由此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以准确、及时地调控自己的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成了单向的、直线式的、缺乏有效反馈的,盲目性极大的低效传输系统。这种缺损的教学带来了可靠性较差、效率不高、质量较低的必然结果。
    2.构建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
    现行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的、缺乏有效反馈的灌输式教学,面对教学这样一个最复杂的对象,我们却采取了一种最简单的办法:“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刀切”“一窝煮”, 企图“一次成功”,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和经验式的运作,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优化教学信息的前向传输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解决了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即“教”的一半。说到底还是在“教”字上狠下功夫,依然是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很可能变“人灌”为“电灌”,看多了学生会感到一种“生动的呆板”。这样的教学依然是单向的、不完整的,盲目性极大的,换汤不换药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补上另外一半,即“学”的一半,构建一个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和“学”,这样的控制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控制,而是教师的“他控”和学生“自控”的完美结合,必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优化前向传输的多媒体技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反馈媒体技术——“教学反馈测评系统”(详见“智力工程探索十”)。由于该“系统”的介入,营造了一个学生得以参与教学过程的具体环境,沟通了师生之间的信息通道,使传统的课堂开放起来,透明起来,从而使以学生为主体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得以落到了实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获取的大量反馈信息中,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数据化环境,我们就可以从量的积累中发现质的规定性。数据化教学环境的创设为使教学由经验走向科学提供了可能。
    优化前向教学信息的传输和通过反馈检测不断调控我们的教学使之逐步优化,这是我们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但再好的技术也是要人去掌握、去驾驭的,只有“人”才是技术的灵魂;只有人才能使设备获得灵气和活力。离开了“人”,技术很可能成为一堆废铁,甚至是一堆“高级垃圾”。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培训至关重要,特别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以学生为主体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不能老是停留在理论上,不能总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的习惯模式去行以学生为主体之事,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是始终落不到实处的。我们一定要首先转变观念,并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给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配合老师搞好教学改革,他们才是真正的上帝,只有这些上帝真正被我们所感动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