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智力工程探索(十)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26

    四、智力工程的开拓

    2.技术开发:教学信息实时反馈系统的研制 基于科学始于测量的思考,自1985年起,我们就开始了“教学信息实施时反馈系统”的研制,1986通过省级鉴定,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奖。“系统”研制成功以后,我们一直致力于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根据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逐步发展成适合于各种不同机型、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系列机,1993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教学反馈与测试分析》一书也于1995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1)指导思想

    v●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生产工具的改革,有什么样的工具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同样有赖于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高技术的武装,在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技术含量,提倡科技兴教。这就是要充分吸收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技术的精髓并将其引入到教学领域中来,使教学由经验走向科学。

    ●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息传输过程。当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足够的技术支撑。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势在必行,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中必将有利于从新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新的药方,从而带来新的突破。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第一线教师的通力合作,也就是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有权之士和有钱之士的完美结合、和谐协同,少了那一环都不行。看来,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具备这种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拼”成一个人。

    ●实现教育信息化,我们的基本思路一是运用多媒体软件优化前向教学信息的传输;教学软件的研制现已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各种教学软件纷至沓来。但不要无病呻吟,不要画蛇添足,不要故弄玄虚,更不要自找麻烦。总之,不要为用而用,而要在人力所不及的地方恰当地采用计算机辅助,一分钟、两分钟都行。二是运用反馈媒体实现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增加课堂教学的透明度,为学生营造得以参与教学过程的具体环境。目前多媒体软件当然这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每个学生一台电脑对大多数中小学来说是不现实的,不论资金、技术还是教师和学生的应用水平均相距甚远,在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时盲目上网必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根据我国国情和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我们研制的“教学反馈测评系统”是绝大多数学校能够接受的。并为走向更高层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架起了一座桥梁。

    (2)系统的结构、功能

    “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包括供每个学生使用的“反应器”,通过“课堂总线”和“接口”与主机相连;软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可实时采集学生的应答反应与反应时间,在此基础上可作出各种统计分析:百分得分、标准分得分、按标准分划分的等级表、S——P表、M——T表等。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软件的发展是无限广阔的,如英语、语文的阅读速度测试、心理测试、智力测试等。

    “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个年级、各门学科、各个教学阶段,如重点难点课的课堂即时反馈、单元形成性测试、总结性测试、英语、语文课的阅读速度测试与训练以及瑞文推理测试等心理测试、智力测试等。“系统”的引入使课堂开放起来,透明起来,沟通了师生之间的信息通道,使学生得以参与教学过程,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都能随时知道自己的“教情”和“学情”,以便在实时反馈、实时调控中随时改进自己的“教”和“学”。 其更高层次的目标是从获取的大量反馈信息,特别是学生习惯性错误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即可发现学生加工信息的规律、思维的规律,也就是可以从量的积累中发现质的规定性。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数据化环境,数据化教学环境的创设为使教学由经验走向科学提供了可能。

    优化前向教学信息的传输和通过反馈检测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使之逐步优化,这是我们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但再好的技术也是要人去掌握、去驾驭的,只有“人”才是技术的灵魂;只有人才能使设备获得灵气和活力。离开了“人”,技术很可能成为一堆废铁,甚至是一堆“高级垃圾”。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培训至关重要,特别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以学生为主体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不能老是停留在理论上,不能总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的习惯模式去行以学生为主体之事,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是始终落不到实处的。我们一定要首先转变观念,并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给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配合老师搞好教学改革,他们才是真正的上帝,只有这些上帝真正被我们所感动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