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士别三月》中尔东的忧虑,正说明儿童自主性素质的发展与培养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21世纪人们对人类自身,尤其是对自主性的发展更加关注将是一种趋势。
所谓自主性素质,通俗地说就是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立的品质,它们组成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它们使人能够不断持续发展。因而有越来越多家长改变了过去那种满足过多,照顾过多,包办过多,禁止过多的错误做法,开始关注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与培养,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提倡对自主性的培养,有的家长就认为“培养自主性就是孩子想干什么,就支持他们干什么”;有的教师也认为,“对学生严格管理就是阻碍了自主性的发挥”。这些想法来源于两点误解:一是以为自主性是绝对好的东西。实际上不但有建设性的自主性,也有破坏性的自主性。因为人的自主性是受到目的性控制的,是自我价值追求的表现。错误的价值追求,错误的目的,必然引出错误的自主性行为。例如为了劫钱把同学杀死;为了玩电子游戏机偷拿家长的钱,都是具有不良性质的自主性。二是不理解自主性发展与培养的过程就是制约自主性的反面因素,发扬正面因素的过程。实际上孩子的自主性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放”的过程,它是一个学习做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各种素质有极大的区别,所以在培养未成年人自主性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他们的年龄特点。
通过承接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生自主性素质发展与培养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自主性发展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四个互相重叠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婴幼儿为满足生理和情绪、情感需要表现出的低级阶段的自主性。从婴儿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行动开始,到幼儿为满足情感需要的行为,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了玩耍忘乎所以,对着迷的事情全力以赴、气愤悲伤时候的过火行为,都带有这个阶段的性质。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积极满足孩子的正确欲望,同时抑制不正确的欲望。
第二阶段是“重要他人”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追求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具有权威性的评价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追求成人评价后得到的幸福感,通过接受师长的评价认识自己,根据成人的要求进行自我调控。小学生正处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家长示范与教导的内容的正确性是极其重要的。家长应注意,要根据不同年龄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提供孩子可以选择的多种建议,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去体验,以发展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是指孩子从他律向自律转化。这个阶段的孩子从游戏规则、班级纪律、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直到真理等一切,认识到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根据应该的标准来调控自己的行为。这个阶段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而且它将延续一生。这个阶段,家长应该在孩子的自我价值取向上、标准上,做积极耐心的引导。
家庭教育最困难的时期就是在孩子的少年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最不愿意接受成人的管理;而实际上他们又不成熟,并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家长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少年,而同时又必须有严格的管理,这里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
第四阶段是超越自我阶段,即超越自身和社会当前价值观,用新的价值观念对自我进行调控。一般来说,这个阶段出现在成人身上,但在某些未成年人的某一方面也有这种表现。这个阶段,家长应认真鉴别“超越”的真实性,虚心向孩子学习先进的东西,而不应用自己陈旧的观念来压制孩子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一谈到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就有不少家长担忧孩子的安全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开放,增加了不少不安全的因素,家长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等待社会状况的根本改变,要有一个过程,而且我们个体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而孩子又不能不成长,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教给孩子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具体方法就是给孩子一个成长锻炼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依孩子的年龄和所处的环境而定。比如婴儿,你可以给他一个大床,让他自在地滚爬;能走动的幼儿,可以给他一个房间自由走动,前提是要把类似电插销之类的危险物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上了小学的孩子,如果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交通不便或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家长只能接送。但也还是要让孩子有锻炼的可能,比如让他自己走到胡同口,家长接一段孩子走一段。有条件的也可以让孩子与大院的小伙伴同行等等。只要家长有了这个意识,就能够找到一些机会和办法。如果因为有可能会出现某种危险,就把孩子完全包裹起来,孩子就会失去成长锻炼的机会。而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的,那时遇到哪怕是很小的危险,他都会难以应付。传媒曾报道过的一些大学生被拐被骗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话说回来,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想不冒一点点风险就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走在平地上还摔跟头,呆在家里还可能赶上地震呢,100%的安全是没有的,我们不能因为有危险存在,就不生存。“越怕出事越有可能出事”,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积极的做法是锻炼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孩子。消极地抱怨社会,不如积极地武装自己,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发现和尊重自主性:未成年人最初只能是潜在的低层次的自主性,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发现并给以尊重。
自尊是主动发展的动力,只有尊重他们才能使他们产生自尊。成人世界应该力求使学生有一个自尊、自信、自爱的情绪背景,让他们通过良好的关系,经常能得到正面的情绪体验,打下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
鉴别和引导自主性:在发现和尊重自主性的同时,还要注意不任意夸大未成年人自主性的作用,不忽视他们的负面因素。应该说对自主性的制约和对自主性的激发同等重要。
制约自主性的负面因素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正面因素,而不是压抑、打击自主性。
制约自主性的负面因素的方法,是调动主体自身的积极性,使他产生内在的道德要求、自觉的纪律,而不是单纯靠外力约束。
养护和提升自主性:孩子的自主性是需要精心养护的,根本的方法是优化孩子成长的环境,即优化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孩子的自主性还需要不断地提升,提升的根本方法是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条件,让他自己去实践。根据我们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十个策略:
给孩子一个空间, 让他自己往前走; 给孩子一个时间, 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孩子一个条件, 让他自己去锻炼; 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自己找答案; 给孩子一个困难, 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机遇, 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一个冲突, 让他自己去讨论; 给孩子一个对手, 让他自己去竞争; 给孩子一个权利, 让他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个题目, 让他自己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