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创业一直有人争论不休,有批评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拜金主义心态的抬头”,有人担心“这样是自不量力,既耽搁了学业又浪费了青春”,甚至有热心的网站搞了一个投票,结果不赞成的人居然占到的投票总人数的54 %。---事实上,这样的讨论如果不是应景的新闻炒作,就可以看成一种传统思维方式的流弊作祟;假设抛开善良的警醒和提示,这种讨论多少就显得不合时宜。
财富的价值以及对它的认同从来就没有象今天这样被堂而皇之地摆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一个客观存在但却很少有人提及的事实是:长期的计划经济环境及其衍生出来的应试教育体制培养不出比尔·盖茨和戴尔,培养不出杨致远和乔布斯。而泛理想和泛人生价值观的说教却一次次地在愚弄和消解学生群体本应释放的创造力和最初的冲动。
一切都需要有人启蒙。拓荒的人们也许最终不会成功,得不到鲜花和掌声,但拓荒本身将成为一种标志,一个里程碑。而学生创业者,却很可能已经开始用实际行动启蒙一个时代——一个强调参与、拒绝群体性的随波逐流与平庸的时代。
学识的积累、消化、释放应该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活动,这个过程应该是自由的参透有创新因素的主观能动过程。不幸的是,长久以来我们看不到这种情状,莘莘学子往往总是走着先应付各种升学考试,毕业后拿着各种证书在形形色色的无须多少创造力的机关、传统的国有企业里找饭碗的老路子。如此循环往复,积习不改、才情磨尽,如果哪一天有人真能幡然醒悟,大概也只有剩下叹息江郎才尽的时间了。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指望创业的氛围能在一朝一夕形成。前段时间教育部和各高校关于学生创业的种种鼓励措施只是一个开端,而所谓的全国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基金的启动大概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但这并不最重要的,学生创业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促成几个学生公司的产生并由此树立所谓的样板工程供人谈资,更不止于在资本市场上栽培几个大款和富翁。其价值就如同这个春天猎猎招展的风向标,其周围肯定洋溢着一股清爽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可以让人强烈感知的活力,这种活力可以让春江水暖、让万物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