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了电脑,公文有了变得更体面更完美的可能,于是被多次 制造继而丢弃,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意想不到的破坏。也许寄希望于 电脑开创无纸化办公的人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科技及 其产品的使用者是人。人的心态和习惯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技术产品是人发明、生产,又由人购买、使用的,它们不是一个 单纯的独立存在的技术,还包含了人的诸多因素。在探讨科技本身是 否会为环境带来福音的时候,实际上准确地说,是在探讨人类使用技 术及其产品是否会为环境带来一个好结果。一个极好的例子是抗生素。
自从青霉素被发明并使用后,人们以为找到了可以有效对付病菌 的办法。然而如同稍后出现的DDT一样,发明人获奖后不久,发明的副 效应就出现了。先是青霉素不再有效了。几年前还药到病除的病菌对 青霉素逐渐产生了抗体,使得原有的青霉素剂量变得毫无威力可言。 一些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又重新抬头了。再往后,多种抗生素的阵地 纷纷失守。
后来,医学界找到了一种极为强力的抗生素,它被命名为“万古 霉素”,医学界寄望它可以作为抗生素的终极产品,能够对抗一切令 人头疼的病菌。然而让所有专家大跌眼镜的是,仅仅几年以后就发现 了一种新的超级病菌,它非旦不会被万古霉素杀死,反而要以其为食 物。
这里有个很浅显的道理:对任何事物不能只看一方面或短期效应, 要将其放在长远的综合系统中评价。片面地看待一个事物在某些方面 的良好表现或效应,急于就此作出肯定的结论会导致随之而来的盲目 乐观甚至是混乱。在这个问题上,另外的两个例子就是太阳能和核能 的推广。
众所周知,石化燃料(煤、石油等)终有耗尽之日,于是许多有 远见的人士呼吁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代之以廉价且取之不尽 的太阳能。但太阳能的转化率和使用范围极其有限,而现今社会的工 业体系是建立在石化燃料的基础上的,太阳能的低效不足以炼出钢来。
若以太阳能汽车全面取代普通汽车,从生产线和相关材料全面调 整的成本上看,不但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还要付出几倍于普通汽 车生产线运转所需的资源量。
核能的高效和低成本历来为许多人乐道,但是核能的“先天不足” 决定了它存在着很多致命的弱点。核电站隐含了不可避免的危险。人 们不了解的是,建一座核电站相对容易,拆除它却要花费数倍乃至十 几倍于建造的费用,并要将整座核电站用特殊的工具切割成一块一块 的小砖头,然后一块一块地用特殊仪器检测。
提到核废料,极少有人知道它处理的难度,这也是造成公众对核 电站抱无所谓态度的主要原因。核废料即使贮存过百万年,其残留物 质中的核辐射剂量仍能超过允许剂量的1000万倍以上,这是一般人难 以想象和理解的。比起核电站的运转来,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特 性,必将给核废料的安全贮存带来难以预测、不可避免的破坏。基于 此,许多原来率先建造核电站的国家正在考虑停建缓建核电站。
有人讲“网络是绿色的”。在许多人眼里,它是通过无形网络传 递信息所节省下来的有形媒质,上面写满了科技对保护环境作出的贡 献。然而在网络时代,由于计算机日趋廉价和高效,更由于人们对此 的认同,计算机数量猛增,导致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的污染首先是人心灵的污染。人心灵 的污染最为重要的就是“爱的丧失”。难以想象,这样的人对他人、 对自然环境会关心?
技术总在不断地更新,同时它总在不断地“生成”我们对消费品 的需求。生活中日益丰富的消费品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还是被需 要利润的制造商说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呢?科技推动社会在进 步,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将这一表象剖析之后,就会发现所谓科技推 动的社会进步,居然有相当一大部分是我们对物质消费的“进步”。
所有的过度消费都是消耗和破坏。能给环境真正带来福音的不是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及其产品,而是一个古老的朴素的观念——敬畏 自然、克制贪欲。当年甘地就说:“地球能满足我们的生活所需,但 是满足不了我们的贪婪。”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并 且真的能把它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中,检点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 减少对地球有限资源的消耗,减少对仅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这 一切才真的是为环境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