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从联想看网络时代的IT业转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11

    作为中国IT业的龙头企业,可以说联想的一举一动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IT业的发展动向。今年在短短几个月中联想闹出了一些不小的动静,并一次又一次成为焦点。

抛开前不久联想PC产品的降价不谈,光在业务结构、人事结构方面的变化已足够让IT业人士眼花缭乱了。这些变化,无一不是与风起云涌的网络经济挂钩的,联想接二连三的动作向人们表明,网络时代的IT业转型期已经到了。

联想的转型看起来有些姗姗来迟,此前,媒体上已有各种分析、猜测。业内人士也纷纷预言,联想将如何变是问题的焦点,再也没人去想它究竟会不会变,网络时代,“变则通”,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2月18日,联想集团和友讯科技在北京宣布合资成立联想网络有限公司。

3月3日,联想与香港盈动结盟。

4月5日,联想集团在业务上分为两大子公司,具体业务决策权下放。

4月18日,原来捆绑于“天禧”电脑的FM365网站正式开通。

在准备多日的FM365网站开通后,柳传志说,FM365网站的开通标志着联想由信息产品技术向网络技术和信息服务全面转型,联想将成为一个全面的因特网技术和服务公司。

为这个结构作铺垫的则是4月5日的联想“分家”。

新的“联想电脑公司”主要负责网络接入端产品和信息产品以及ISP和ICP服务,由杨元庆任总裁。

以原联想科技发展公司为主组建的“联想神州数码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以电子商务为中心的网络产品,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系统集成方案,由郭为任总裁。两个年轻人负责全面指挥,柳传志对这次人事调整似乎很有信心。

业内人士也指出,网络企业毕竟不同于传统产业,管理模式、层面都会有很大的变化,管理人才的相应变化也是必然的趋势。

此前,有传闻郭为的“神州数码”是脱离联想集团而成立的“小王国”,并得出预言称,联想正在自身体内培育竞争者,“分家”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然而真正“分家”之后,并非像传闻所说的那样“神州数码”脱离了联想,创立的也只不过是一个“神州数码”品牌。但新品牌的创立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当年“联想”品牌的崛起便是如此,“神州数码”在电子商务的汹涌浪潮中,至少还要被刀劈斧砍地磨练一番,想借“联想”的品牌还要有点真功夫。

但另一方面,有“联想”为依托,“神州数码”的发展比起“联想”的创立,总算少了许多艰辛。

联想投资两亿元的FM365网站开通以后,再也没听到什么动静,接着就有人反映网站内容不够丰富。

在网站强手如林的今天,FM365面临的是严峻形势,据称,该网站要努力在年底前打入前3名,“超过新浪”。在网络经济时代,没人能预言3个月后的情况,作为联想转型的重要一步,FM365包含了太多的期望。

事实上,联想的转型是一个大范围的行动,但在经营网站上还只是新手,不应急于求成,而应在彻底转向互联网之前先打基础,在信息网络产品、系统集成产品等方面做出大的成绩来,这毕竟是转型后联想的重头戏。这一点对于大多数要转型或转型中的IT企业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联想的急切心情总算得到了股市相应的支持。3月3日,联想与盈动签署合约当天,联想股价便大幅飚升,第二日一度涨至开盘时的两倍。这一点在稍后国内家电企业春兰等宣布进军电子商务之后又一次次地表现出来,传统产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只要“触网”,股价立刻飞升。

联想此番与盈动的合作,是为了发展专门针对内地用户而设的互联网内容及宽频互联网业务。双方都想以此为契机,成为即将来临的“宽频时代”赢家,而联想所做的,仍是为了转型。

与友讯的合资,则是联想转型的又一个铺垫。联想自身在对于核心技术等前瞻性的把握及大规模产品制造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而友讯科技恰好可以弥补,合资公司对联想的发展有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而且联想欲借此来做中国最大的网络产品和方案供应商,成为中国网络产品标准的制定者。

联想为这次转型可以说做了充分准备,无论是在技术、人事、资金(从香港股市融资28亿港币)上,还是在公司业务结构调整上,它都要下决心完成向网络公司而不是电脑公司的转变。这也是联想15年来最大的一次“洗手”,是去年联想以“天禧”电脑的推出作为开始标志的。该转变的差不多都转了,联想的下一步,应该是在新的领域内完善新的研发销售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了。这也是整个IT业在网络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所必须看到的问题。

包括联想在内的多家IT企业向网络发展的时候,都需要依靠以前所形成的销售服务网络和营销经验。1999年12月,当四通宣布开通电子商务时,自恃的是自己的15年分销经验,而海尔、美的等家电企业进军电子商务时,所凭借的仍是多年形成的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

在IT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增强非常重要。而国内传统产业是通过与世界上高科技公司合作或合资,取人之长,补己所短,来让自己迅速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站稳脚跟乃至打下江山,形成一个甚至多个核心竞争力,在目前来看,只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已经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