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活力哪里来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3-05

    对一般公众而言,Y-O-C-S-E-F这6个英文字母的组合也许是陌生的。但在中国 I T界,它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天的YOCSEF———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Engineers Forum)的英文缩写名,已经成为中国IT界的知名论坛。

     2月1日晚,中国计算机学会(CCF)YOCSEF举办了隆重的新春酒会暨纪念YOCSEF创建4周年庆典活动,场面壮观。会议的组织者匠心独运,用大型展板和现代喷绘技术把大厅的一面墙精心布置成一个YOCSEF的历史回顾展。

    展览展示了YOCSEF的强大阵容:当今中国计算机领域几十位最具活力的青年精英,留下了一幅幅充满自信的青春剪影;北大计算机所所长、两院院士王选,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等100多位信息领域的知名专家都曾作为特邀嘉宾光临论坛,传播思想的火花。

    展览再现了YOCSEF的成长轨迹:从1998年5月到现在,他们已经成功地举办各种专题论坛、学术报告会40多次。论坛地点已从北京扩展到杭州、上海、南京、沈阳、长沙、西安等中心城市;并被搬到大学校园、现代企业。

    虽然当今中国各种论坛火爆异常,但像YOCSEF这样把论坛做得如此高水准和长久的还并不多见。一个非赢利的学术性组织,凭借什么把一个专业论坛做得红红火火,久盛不衰?

    两个轮子:热点问题与前沿技术

    “据我所知,世界上以‘Y’字打头的学会并不少,但真正属于年轻人的却很少。计算机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应当有年轻人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是独树一帜的,是非常重要的声音。”去年夏季的一天,全国人大代表、CCF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与YOCSEF的年轻人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李院士的话充满鼓励同时也很直率:“论坛切忌空谈,论坛的价值体现在真知灼见,一定要旗帜鲜明,要有影响决策的力量,不然就会被世界所遗忘。”

    “年轻人的声音需要表达。”YOCSEF当初正是应这样一种强烈的需求而诞生的。

     自称为YOCSEF“拉幕人”的杜子德记忆犹新:他到中国计算机学会工作不久,发现许多人尤其是一些在学术上很有造诣的年轻人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如何发展有不少很有价值的看法,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场所,只能在私下里个别交流,心中便萌生了“创办一个自由论坛”的想法。他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学会领导和中国计算机界一批老前辈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年轻人雷厉风行。1998年5月18日,由14名青年科学家组成的YOCSEF学术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8月22日,首次论坛便在北京拉开了序幕。

    CCF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效祥,是YOCSEF指导委员会的首席专家。多年肩负国防建设重任的张老习惯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他不止一次地对年轻人说:“我们能不能用20个字,把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讲清楚?什么叫战略?战略就是要管十年二十年,不能今天一个说法,明天一个说法。同时,战略还要言简意赅,让人一听就明白,很好操作。譬如‘改革开放’是我们的战略,‘科教兴国’是我们的战略,都只有四个字。我们过去搞‘两弹一星’,也是战略,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当然,战略的制定一定要慎重、要科学。”

    老一辈的思想方法给年轻人很大的启发,并从中受益。

    论坛不是无病呻吟,追求效果和创造价值才是它的目标。YOCSEF选择两个轮子支撑论坛的发展:一个是关注IT产业发展热点的专题论坛,一个是反映IT前沿最新技术的学术报告会。抓住了这些,实际上就抓住了中国计算机事业未来走向和重大技术问题,抓住了年轻人的兴趣之所在。

    “中国信息领域研究开发应走向何方?”

    “中国信息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稳定和吸引我国信息领域的优秀人才?”;

    “中关村和硅谷的差距何在?”“中国IT业如何面对世贸组织的到来?”“新世纪中国能否成为软件大国?”

     “我国‘十五’期间IT的亮点何在?”

     ……

    纵观专题论坛不同时期讨论的话题,无一不是IT界人士共同关心的,对中国IT事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问题。

    与祖国共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有感于中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难以同步前行,YOCSEF论坛决定邀请专家、企业代表、政府官员坐到一起共同探讨“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为了传递更多的企业声音,论坛开始之前,组织者花了两个整天的时间,给北京16家有代表性的企业逐一打电话,邀请他们参加论坛。令人遗憾的是,最终到会的只有首钢和北京乐器总厂两家企业。但是这一现象立即成为当日论坛的“新闻热点”。

    新一代人机界面、信息安全、量子计算、无线通信、生物信息学、蓝牙计划……世界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YOCSEF经常把身处IT技术前沿的新老专家邀请到讲坛,把最新信息技术动态和学术思想呈现给IT界的专业人士。YOCSEF甚至做出一条硬性规定,每位学术委员每年必须自费到外地出一次差支持分论坛活动,并到分论坛介绍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很多时候,学术报告会被搬到北大、清华、人大、北工大、浙大等大学校园,新颖的选题、精彩的演讲,深深吸引了那些求知若渴的大学生、研究生,报告会经常座无虚席场面热烈。

    论坛是开放式的,每次特别邀请两三位主题演讲者首先发表10 15分钟的见解,然后与会者共同展开讨论。论坛上,没有“权威”,也不分“长幼”,任何人都有权利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见。这种无拘束的争论和思辩使正在讨论的问题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最大的凝聚力是事业。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聚集到YOCSEF旗帜下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纵论热点与前沿,面向国家信息化”。今年元月,84岁高龄的老院士张效祥在家泼墨挥毫,特意给YOCSEF题词。寥寥几个字,却让YOCSEF的年轻人感到无比激动。他们知道,这是张老经过连续几年的观察和思索,对YOCSEF的定位提出的最具权威性的指导性意见,也是YOCSEF将来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个好制度胜过一个好领袖

    有人说,YOCSEF体现了某种先进文化的价值,因为它是一种制度文明的结晶。

    与我们经常看到的许多社会团体、学术组织不同,YOCSEF不是保留荣誉和安排位子的地方。在这个年轻的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议事规则和决议的产生全都采取民主的方式。当一个共同认同的制度被确立以后,就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并坚持到底。

    YOCSEF的条例规定:

    学术委员会主席不搞任命制。来自学术界、企业界或其他各界的任何一位专业人士都可以报名竞选委员,但要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

    学术委员会主席也不是终身制,任期只有一年,不得连任。

    每年5月,是新老班子交接工作的时间。每位主席上任之初,都要向全体委员举手宣誓;卸任之前,要做述职报告;就任期间,还得接受民主监督。3个月不理“朝政”者,就得“下岗”。

    现任主席阳振坤经常说:“只有这样一种创新的机制,才能让YOCSEF始终保持新鲜的血液,常青的色彩。因为每个人的工作思路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有展示才能、发挥作用的机会。”

    论坛开办近4年来,先后有张学尧(博士、现教育部高教司司长)、谭铁牛(博士、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李明树(博士、中科院软件所副所长、国家863计划专家组副组长)、阳振坤(博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4位主席传递接力棒。2002年度的新任主席、副主席已经产生,他们是唐卫清(博士、中科辅龙公司总经理)、孟小峰(博士、人大计算机系副主任)、吴朝晖(博士、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和孙育宁(博士、联想研究院副院长)。

    每一位就任者都要尽心尽力做好365天的主席,这就是YOCSEF能够始终保持青春活力,越办越好的真正奥秘所在。

    既然是青年计算机组织,YOCSEF对委员的年龄有着明确限制,凡到45岁者必须退役。

     2000年学术委员会主席换届选举期间,许多委员投票推荐原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侯紫峰博士作为2001年度学术委员会主席的候选人。以老侯的业务能力、个人威信以及对YOCSEF的感情和时间的投入,他完全有可能当选。可是这一年他正好满45周岁。侯主动谢绝了大家的好意:“YOCSEF的制度不能破坏。如果因为我而破坏了制度,那么将来别人也会要求如此办理。一个好的机制胜过一个好的领袖。”最后,大家接受了侯博士的请求,并一致推举他做YOCSEF的荣誉委员。这位荣誉委员很看中这份荣誉,在后来举办的许多论坛上,经常能够看到他的身影,并不时听到他的现场提问。

     YOCSEF的纪律也相当严明,连续3次不参加活动或一年出勤率不足一半的委员要出局,出国时间超过半年的也要退出学术委员会。

    一位很有名望的青年学者,因为工作忙多次没有参加活动,按规定应该出局。当这个问题拿到会上讨论时,大家多少有点担心这样做会显得YOCSEF不近人情。但最终大家还是统一了意见:制度高于一切。几年来,先后已有6位委员因不守规则而被取消资格,还有3位因出国主动退出了学术委员会。有些委员因为某种原因连续两次未能到会,但在第三次活动时哪怕是自费坐飞机也要赶回来参加。

    YOCSEF在管理机制上反映了一种现代文明,在具体操作上也体现了相当的国际水准。

    YOCSEF全年基本按每月一次活动来安排,其中学术报告会占2/3、专题论坛为1/3。每年年底,YOCSEF的学术委员们都要集中到一起进行思想碰撞。大家把所有的题目集中到一起反复讨论和筛选,制定出下一年度的论坛题目,然后确定由哪些委员们分别担当执行主席的角色。他们把每一年度的宣传册做得非常精美。其中最吸引人之处,是YOCSEF的活动档案,既有以往活动的简介,又有新一年度活动预告,每次活动的具体日期、类型、主题以及执行主席名单都作成了详细的图表。

    一年活动提前安排,在YOCSEF也被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坚持了下来。但要扎扎实实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去年12月22日晚上,雪后的北京天气异常寒冷。当全年最后一次论坛“我国‘十五’期间IT的亮点何在”结束之后,YOCSEF学术委员会一班人马便从翠宫饭店移师北科大厦9楼继续开会,选举新一年度的主席、副主席,并最后确定2002年论坛的选题。这是每年这个时候必须按期完成的工作。

     不想,会议室空中悬挂的投影仪的架子突然掉了下来,把正在主持会议的YOCSEF秘书长杜子德的头砸开了一道口子。一阵短暂的慌乱结束之后,会议又继续进行。晚上10点多钟,到医院缝合包扎完毕的杜子德,带着平静的表情重新回到大家中间。这天晚上,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1点。

    有句名言说,成功是一种习惯。YOCSEF的机制培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反过来,这种习惯又是YOCSEF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

    YOCSEF有一句引以为自豪的口号,叫作“创造机会”。在他们眼中,主动“创造机会”的魅力和价值远远胜于“抓住机会”。

    靠创造机会,他们给年轻的计算机科技工作者成功地搭建了一个交流信息、展示才华的舞台;靠创造机会,他们团结了一大批热心中国IT事业发展的志同道合者;靠创造机会,他们设计出来的一个个有价值的论坛题目吸引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设置了“青年科技论坛”的专题节目;《计算机世界》报开辟“专家视点”,专门刊登YOCSEF的观点文章……

    可以相信,这批IT领域最具活力的青年人,将用行动把“创造机会”的口号继续阐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