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纪实:2001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事记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1-25

    一、2001年,“校校通”成为教育信息化最热门的关键词 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后,2001年年初,全国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便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校校通”工程精神,安徽、广东、河南、山东等地还特别把2001年定为“校校通年”。

    2001年6月,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再一次加强了“教育信息化”的政府支持力度,使校校通与信息技术教育持续升温,企业也发现了这块又香又甜的“大奶酪”,教育信息化市场也门户洞开。

    据资料记载的初步数据估算,2001年全国建设的校园网数可能超过历年来建设校园网的总数,而各地教育城域网项目也纷纷启动,全国有将近1/3的省市正在以各种方式启动或计划启动教育城域网,部分城市的教育城域网已阶段性完工。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论坛、展会等遍地开花 在教育部政策支持下,2001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领域及企业各界引起了高度重视,各种研讨会、学术论坛、现场会、展览会等贯穿全年。影响较大的有:

    1.2001年4月10日~12日,“2001中美教育论坛——21世纪教育标准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论坛共设9个议题进行小组讨论,其中“数字化时代或国际互联网条件下的‘全球知识’与‘本土知识’的协调及如何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论坛小组座无虚席。中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发展时间与程度不可同日而语,但面临的问题却惊人地相似。通过此次会议交流,中国的教师意识到,互联网对于教育的冲击没有国界,一场全球范围的教育改革已经来临。 2.2001年4月27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召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省级规划与实验区(校)工作研讨会”在广东举行。会议总结和交流了实验区(校)的工作经验,并进一步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规划和实验研究工作。

    3.2001年6月19日~21日,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主办的“新世纪全国网络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会上公布了首批网络教育技术试用标准。

    4.2001年8月13~1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同时还组织了“2001年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及交流展示会”。

    5.2001年8月27~29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东北师范大学等联合召开的“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在长春举行。

    6.2001年9月21日~26日,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组织的全国普教“第四十三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示会暨第三届中国长春国际教育展览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展示会一改以往烧杯、烧瓶实验器材与幻灯电教器材一统天下的局面,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软硬件产品最为抢眼,这些软硬件产品赢得了参会代表的普遍关注。看势头,2002年信息技术教育软硬件产品将成为普教会教学仪器展览的主流。

    7.2001年11月3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在天津召开。研讨会主题围绕着基于网络环境教与学的模式研究及评价、研究性学习、基于局域网及因特网环境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参会老师积极介绍自己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精彩教学案例和教学的亲身体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任王本中把这些优秀的教师称之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称赞他们在传统平台的压力下,冲破传统束缚,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教与学的关系,构建新的教育平台,展现了开拓者形象。

    8.2001年11月16日~18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01年数字化教育高峰论坛”。此次高峰论坛会邀请了教育部有关领导、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知名人士,就中国数字化教育的有关政策、学术理念、技术实现等进行了探讨和演示。会议主要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前景与模式;探讨数字化教育的技术平台及资源建设;研究利用社会资源推动数字化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

    9.2001年12月4~6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的主题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开幕的还有“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展示会暨2001年全国信息技术教育产品展示会”。

    10.2001年12月15~16日,教育部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联袂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国际研讨会”。

    三、教育部主持教育软件(资源)评审,规范市场

    2001年初,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集评审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的通知》(教基厅函【2001】6号),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征集各地教研部门、中小学以及企业开发的各类教育软件。截止2001年5月,共征集2236件教育软件(资源),其中412件教育软件(资源)通过评审。2001年9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特别将通过评审的软件制作成《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推荐目录(2001)》印发各地,推荐各地教育部门与中小学选用。其中“K12智囊教育资源库”、 “中学生电脑课堂”、“十万个为什么”等榜上有名。

    其实,山东、河南、江西、吉林、内蒙、江苏等地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给学校的《电教目录》也与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如何对市场上企业开发的教育软件进行评审与推荐、评审推荐标准如何界定、教育软件市场如何规范等还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研究的问题。

    四、教育部发布校园网建设指导意见

    2001年11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2001年校园网建设势头发展较快,在对校园网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缺少总体和指导等因素作用下,某些在建或已建的校园网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倾向,需对其及时纠正。同时《指导意见》中发布了“充分认识校园网建设的重要意义”、“校园网建设的基本原则”、“校园网设计和建设的基本要求”、“校园网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网建设的组织领导”等具体意见,相信对2002的校园网建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文件全文见附录)

    五、试验研究不断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亟待指导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很多方面需要研究、试验和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增必修课程要研究教什么(教材)、怎么教(教法)、怎么考(评估)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如何整合到各个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1年是信息技术教育试验研究丰收的一年。“课程整合”在2001年持续升温不下,由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主持的“四结合”已经由最初的小学语文“识字、查字、编码、打字”,扩展到多学科的“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研究进入白热化阶段,“网络教育”在2001年也被炒得灼热。 随着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发布与实施,“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很快成为2001年的新课题焦点,并引发了诸多热爱教育、热爱互联网的教师们的研究与试验热情。目前在广州、上海、山东、浙江、北京、江苏等各地已有大量教师积极参与该项试验研究。

    六、信息技术教材多样化,引发教材大战

    信息技术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设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2000年,教育部将信息技术课程列为高中必修课,并将逐步在初中和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从而引发2001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大战。国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形势一片大好,给教材编写单位与出版单位提供了广阔市场与丰厚的利润。同时,教育部将逐步取消对教材出版发行的垄断,允许“教材多样化”,为教材编写与出版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竞争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有近200种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版本,都各自拥有一小块自己的市场,内容与体例大同小异。如果去掉出版社、编写单位,恐怕很难找出这些教材之间明显的差异特征。信息技术教材大战明年还将继续。目前,竞争并不可怕,应该说还算是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因为毕竟打破了垄断,可怕的是利益至上、地方割据、粗制滥造。我们期待着一些好教材能脱颖而出,也希望有关权威部门能够向中小学推荐一些好教材。

    随着中国加入WTO,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将会逐步走向开放。近日,美国微软公司和辽宁出版集团、新华书店总店合作,将共同推出以提高中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质为宗旨的《课外电脑》。据悉,让国外跨国公司直接为中国的中小学生编写学习用书,这在新中国的出版史和教育史上可能还是首次。

    附录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教基厅 [ 2001 ]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网(以下简称校园网)建设的发展势头较快。从在建或已建校园网来看,一些问题和倾向不容忽视。主要有:对校园网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校园网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和指导,学校建网放任自流;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致使校园网使用率不高;校园网缺乏良好的管理与维护,或缺少运行资金,致使校园网不能正常运转;校园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可扩展性和升级性差,售后服务跟不上,造成一些学校建网后的维护费用和改造费用过高,学校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等等,这些严重影响着校园网建设的健康发展,造成投入与效益比严重失调。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现就做好校园网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 充分认识校园网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网指校园内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互联运行的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等构成的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集成应用系统,并可通过与广域网的互联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校园网应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应具备教师备课教学功能、学生学习功能、教务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教育装备(含图书)管理功能、资源信息功能、内外交流功能等。

    校园网是实施“校校通”工程,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师生顺利接收现代远程教育的依托网络,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主要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校园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教师在使用校园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二、 校园网建设的基本原则

    1、校园网建设应贯彻“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校园网建设要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规划,统一规划好校园网建设工作,由各级分步实施,以保证标准的统一性和软件的兼容性。

    校园网建设要适应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考虑学校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逐步完善。校园网建设切忌盲目攀比,一哄而上,避免投入后不能充分发挥校园网使用价值而造成巨大浪费。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城市学校互联成局域网或城域网,以条件较好的学校为中心站(或单建中心网站),辐射周边学校,达到资源共享,节省投资。

    2、校园网建设应坚持“培训在先,建网建库同行、重在应用”的原则。首先要实现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伴随着校园网建设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队伍。其次,在建网的同时,还要开发储备一批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库,保证做到校园网建成后,就能投入使用。

    3、校园网还应贯彻“成熟优先”的原则。建设校园网的学校应该是已经完善基础技术装备,并已全面实施了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的学校。配备校园网的学校应具有人力实力、管理水平和一定经济支持能力,以保证校园网正常的使用,充分发挥作用。

      有条件的学校校园网建设要考虑三网(计算机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合一方案,以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和规范校园信息网络的整体建设。

    三、 校园网设计和建设的基本要求

    校园网络系统的设计应采用国际通行的TCP/IP协议,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先进性: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工具,采用市场覆盖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 实用性:建网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设备效益。要保证系统和应用软件全中文界面,且功能完善,界面友好,兼容性强,能使用户最方便地实现各种功能。

    开放性:系统设计应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和开放用户接口,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外界信息的沟通。

      灵活性:采用积木式模块组合和结构化设计,使系统配置灵活,满足学校逐步完善的建网原则,使网络具有强大的可增长性,管理、维护方便。

    发展性:网络规划设计要满足用户发展在配置上的预留,还要满足因技术发展需要而实现低成本扩展和升级的需求。

    可靠性:具有容错功能,能满足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抗干扰能力强。对网络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析,确保系统运行可靠。

    安全性:提供多层次安全控制手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防止数据受侵击和破坏,有可靠的防病毒措施。

    经济性:投资合理,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四、 校园网建设的主要内容

    1、校园网络硬件系统主要设施及配套设施 校园网络系统主要包括网络布线、交换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等)、服务器、工作站和管理服务软件系统等。

    网络系统硬件设备的选型、施工、安装应符合国家及有关标准。大、中型网的主干网应采用光纤通讯和中心交换设备。网络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部分,要选用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兼容性好并具有良好性能价格比的优质服务器。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要兼顾校园网的需求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结构化布线系统设计。操作系统建议主要采用WindowsNT、LINUX或UNIX。

    校园网硬件设施及集成的水平是校园网好用与否的关键。为了保证校园网建设的质量,教育部将对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承建商实施资质认证制度。

    网络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部分应用管理软件。系统软件由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各类工具软件构成,是网络硬件的支撑服务系统,保证校园网正常工作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必须随硬件同时配置到位。特别是重点配备能提供Web模式操作的软件。实现网络综合性服务、应用、管理功能的网络平台应按教育部指导进行配置。

    校园网的配套设施包括机房、配线间及电源系统。主机房应保证通风、干燥。电源必须安全、可靠,要特别注意电源容量是否满足要求,电源不稳定地区设置不间断电源(UPS)。电源改造设计、布线要与网络设计、布线同时考虑。电源安装、布线符合国家标准。

    2、教学软件建设 教学软件建设是校园网应用核心内容。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和信息资源库,以满足教学、学习、软件开发、管理、信息查询等需要。鼓励学校教师针对本校的教学特点,自行开发课程软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重视校际交流和购买高水平的教学软件。

    3、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是校园网能否正常运行和发挥使用效益的关键。学校应组织面向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由于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从事的工作不同,在安排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上均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4、校园网施工管理 各地应制定严格制度,加强对校园网的施工、监理及验收等重要环节的管理,以保证校园网建设质量。

    五、 校园网建设的组织领导

    1、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全国中小学信息化工作。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全国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组织和管理工作。

    2、各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工作,负责审定本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针,政策。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络和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制定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站的建设规划,为本地区校园网进入局域网的互联拟定统一规范和标准。

    各地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教研室、电教馆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指导意见所确定的硬、软件工作范围,分别做好校园网络建设,教学软件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推广及校园网应用的培训教育工作。

    校园网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软件的开发、推广及人员培训等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项工作相互渗透,甚至难以截然划分,所以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更要相互协调,互相支持,共同做好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

    3、各职能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的整体建设工作,在本地区总的规划下,分别拟定各自的实施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尤其要重视软件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工作,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好软件的共同开发建设,达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浪费。

    各职能部门都要设专人负责校园网建设工作,在重要工作环节上广泛听取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学第一线人员的建议。

    各级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校园网建设的管理和督导工作。为保证校园网建设的质量和可靠的长期手续服务,一定要做好招标工作。必须选择通过资质认证的承建商承担校园网建设工作。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校园网的建设工作中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在建和已建校园网的学校要设有专职人员,有一定的专项经费,保证网络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需要,保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网络总体规划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购置各类应用软件。

    教育部办公厅

    2001年11月29日

2001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盘点(一)《引子:不平静的2001年 》
2001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盘点(二)《鸟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发展 》
2001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盘点(三)《梳理:“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走势 》
2001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盘点(四)《盘点:教育软件争相斗艳 》
2001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盘点(五)《概说:远程教育面面观 》
2001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盘点(六)《品味: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