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5年。
为什么一个17岁的“好学生”会使用如此极端手段对待自己的母亲?为什么爱儿子的母亲会死在自己儿子的手中?产生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3月10日,我来到金华市,想听听这个中学生的诉说,想寻找产生悲剧的根源。
3月11日,在看守所一间没有开灯的光线暗暗的屋子里,我们见到了他。他身穿蓝毛衣,头上戴着黄褐色的毛线帽。如果不是他手上的铁铐,谁能相信眼前这位瘦弱高挑、脸庞白净、表情平静温和的男孩,竟然是杀死了自己母亲的凶手!
我们面对面坐着,离得很近。他开始有点紧张,低着头,大半个脸被毛线帽子遮住了。
“小时候,你读过《中国少年报》吗?”我轻声问他,想唤醒他童年的美好记忆。
“读过。”
“你知道‘知心姐姐’吗?”
“知道。”
“和你讲话的这位阿姨就是‘知心姐姐’。”
他忽然抬起了头,望了我一眼,眼光里闪过一丝惊喜和友好。刹那间,我看到的仍是一双大大的、纯净明亮的眼睛!
“谈谈你的家和你的妈妈好吗?”我平和地说。
“好。”
“在家里,我没有一点秘密,我很压抑。”
“我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太好,他们总是把我当小孩看,把我管得很死。我家是个两居室,我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但是我没有自由的天地。我家没有一个桌子是带锁的。我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时会把不愿讲的事情记在日记里,放进抽屉。但母亲太不信任我,我的任何东西她都要翻看,我一点儿小秘密都没有。有一天,我偷偷出去和同学溜冰,母亲在我外出时偷看了我的日记,发现了这件事。等我回来,她骂我怎么这么不听话,狠狠地打我的脸、打我的腿。我从此再也不写日记了。”
“你和妈妈的矛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尖锐化的?”我问。
“是进入高中以后。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家里的电话铃一响,我没有资格去接,都是她先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她总是问‘你是谁,你找他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话筒给我。我跟母亲说过不要这样,但她说,你可能在外面交坏朋友,根本听不进我的话。后来,同学们都不敢给我家打电话,还嘲笑我说:‘谁敢给你家打电话,你妈太厉害了!’我有时觉得孤独,想打电话给同学,母亲就讲,‘有什么事在学校都讲完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打什么电话!’”
如果没有刻骨的仇恨,孩子应该是不会杀死自己的母亲的。于是我问:“你是否因此恨你的妈妈?”
××说:“恨谈不上,只是压抑感越来越强。读高中后,每天都有晚自修。晚自修前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外面打打篮球。我很爱打球,可母亲不让我打球,只让我在教室里学习。这个时候,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监视我是在学习还是在玩。对妈妈的这种行为,我感到很难受。同学们说:‘你妈妈还要到学校来监视你呀!’妈妈希望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课外活动也最好是学习,不要参加学校的任何课外活动。我有时稍微多玩了些时间,晚了10分钟回家,妈妈也要骂我、打我。她经常打我,用棍子、用皮带、用扫帚,有时把扫帚都打断了,我也不还手。我曾经试图跟她说明一些理由,但她从不听。”
我问××:“你在家挨打的事,同学们知道吗?”
“同学们不知道。家里的事,不可宣扬。我也不想找人谈心,基本上是把心事憋在心里,或者到外面去大喊几声,排除内心的苦闷。”
“每天就是学习,我厌倦了。太单调,活着没意思……”
××说:“妈妈平时最多的语言就是关于学习。考不好,她就骂我:‘你这么笨,为什么学不过别人?别人能学好,你为什么不如人?’妈妈一个朋友的儿子,每次总是考全校的第一二名,她便总是把我跟人家相比。在学习方面,父母是站在一条战线的,他们对我的要求都非常高,让我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至少也要考上浙江大学。根据我自己的能力,我根本考不上。但只要我尽力,不管上什么大学,本科是能够考上的。”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对妈妈不满的?”
“上高中以后。初中升高中时,我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第一个学期,我的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二名,到第二个学期,我的成绩跃到了第10名。母亲十分高兴,要求我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都要排在班级的前10名,考不到,她就打我、骂我。我感到母亲管得太严,我的怨恨就在慢慢生长。我感到,长这么大,她还以对小学生的方法管我,我心里非常难受、非常压抑。我喜欢踢足球、看书、看看电视,但妈妈认为这些都影响学习,老是阻止我。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他们谈些新闻、电视剧,我什么都不知道,插不上嘴。我想看看报纸,妈妈又说,高考又不考报上的内容。每周六和周日,她也不让我出去玩,每天就是让我学习。我厌倦了,太单调了,我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我问他:“上学时,你想过将来做什么吗?”
“我也不知道什么适合我干。如果我真没有考上大学,我也就没有了生活、没有了出路。父母说,我若考不上大学,就不管我了、不要我了,我觉得这些都是真话,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你指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我想幸福生活应该是稳定的工作,收入比较高。我觉得,我的父母生活得不幸福,他们整天为赚钱而奔波。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少,没有共同语言。母亲看不起父亲。因为母亲是大学生,父亲只是初中毕业生。母亲觉得父亲没有用,嫁给父亲太委屈自己了。所以,母亲经常对我讲,不要像父亲那样没出息,一定要考上大学……我觉得母亲活得太累……”
“我十分后悔,是我亲手把母亲‘送走’了……”
“你与母亲的矛盾是怎么激化的呢?”问题越来越接近事件的发生,我的提问便越来越小心。
“那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见母亲开着电视机正在卧室里织毛衣,我想过去看几眼电视。母亲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说我:‘我告诉你,考不上大学,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我心里很委屈、很忿恨,我觉得我已经很用功了,她怎么还这么说我。我一声不吭拎起书包往外走,走到门口看到一把铁榔头。我冲进卧室,于是我就……”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我没有继续往下问,我不忍心再让他想起那残忍的一幕。
“事情发生后,你又做了些什么呢?”我很想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杀死母亲以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做了那事后,我一个人在大街上跑了两个小时。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头也很昏。跑着跑着,我忽然想起,那是我妈,我得去救她!等我跑回家,我妈已失血过多,生命不可挽回了……”
屋子里是一片沉寂,仿佛空气也凝固了。
“看到母亲的样子,我害怕极了,”他继续说,“这时,我看到一个放衣服的箱子,就把衣服掏出来,塞到床底下,把母亲的尸体放进箱子。然后我去了录像厅,我以前从来没有去过那里。”
“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看到。当时我只想找个地方,冷静一下。半小时以后,我去学校呆了两个小时。那天晚上,我没敢回家,去了一家旅馆,80块钱一个晚上。”
“这钱是平时妈妈给你的吗?”
“每到周六,妈妈都给我两元钱,让我去买早点吃。每次我只花一块五,留下五毛钱。”
“你在旅馆里睡着了吗?”
“哪里睡得着呀!在朦胧中,我以为这一切只是一场梦,一切都不是真的。当我看清这里不是家时,我才清醒,一切都晚了。”
“星期五,父亲回来了,他每周只回来两天。我没有勇气告诉父亲发生的事情。我说,妈妈出差了。我想,拖一天算一天吧。星期五、星期六我睡在家里,妈妈的尸体就在我房间的隔壁,我直觉得惊心动魄。爸爸一走,我锁上门也走了,住在同学家里。1月26日,爸爸又要回来了,我再也不要回家,就去了义乌。其实,我在义乌没有任何亲人和熟人。义乌的旅馆30元一个晚上,我刚刚住下就被抓了。到现在,再也没有见过父亲。”
屋子里又是一阵沉默。
“你知道你是怎样长大的吗?”我问。
“在看守所里,我常常想着自己是如何长大的。”
“记得上学时的一个晚上,我突然发高烧,要马上送医院。那时,妈妈一把背起我,一步步走到医院。我小时候很胖,妈妈背我很不容易。妈妈生我的时候,本应该剖腹产,但她听人说剖腹产对婴儿不利,硬忍着巨大的痛苦进行顺产。那时,她走路都非常小心。她爱吃辣的,但当听说辣东西对胎儿不利,便硬没有吃辣。每当想到这些,我就非常感动。我觉得母亲对我花的心思比对自己的还深。”
来之前,我以为××不知道这些,没有想到妈妈对他的爱,他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我便对他说:“你想过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孩子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的父母长期瘫痪在床上,有的则是精神病,但这些孩子却很孝敬父母,在身边侍候他们,为爸爸妈妈洗脸、做饭,哪怕有再多的委屈。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
听到这里,他哭了,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是个畜牲,竟然用自己的双手把亲生的母亲‘送走’了,我十分后悔……”
看守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自从进了看守所,从来没有掉过眼泪,这是他第一次掉泪。
“我希望别人需要我,我能有点用。”
“在你的记忆中,你有哪些值得自豪的事情吗?”
“我曾经是班上的班委,但母亲说会影响学习,让我辞去了班委的职务。我自己其实很乐意去做,因为能有发言权,能做一个管理人员。”
“初二的时候,我入了团。我曾经是学雷锋小组的成员,经常去一位孤独的老奶奶家打扫卫生、烧菜做饭。从初二开始,每星期去一次,老奶奶无子无女,走路都很困难,特别可怜,我们都很可怜她,老奶奶也很需要我们帮助。我想,以后总有一天要独立生活,烧饭做菜不能不会,学着帮助老奶奶,就是提高我的能力。但母亲知道这事后,说这样会影响学习,不准我再去。可是,我很爱去的,在那里我觉得我很行。”
“你觉得,你妈妈有没有很需要你的时候?”
“在家里,母亲不要我帮她做任何事,只让我学习。不过也有需要我的时候。妈妈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当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她就让我帮着搬煤气罐。这时,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还有点用,像个男子汉……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
“在家里,你跟妈妈交流过吗?”
“平时,我们不讲话,吃饭也不交流。有时,我见她不开心,想问她是什么事情,她总是说:‘不要吵,我心里很烦!’我知道,妈妈不开心是因为单位的事。母亲的单位长期效益不好,好几个月都没发工资了……”
我感觉,××还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我便说:“家庭也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想对天下的父母们说些什么?”
“希望父母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能理解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不要强迫孩子做某些事情。应该放手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小孩的心里有一些秘密,大人不要去揭穿,让孩子心里藏一些秘密,让他们的心灵的空间大一点,多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家里人应该多坐在一起谈谈心。”
我想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将永远不能回到学校。我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他沉吟了一会儿,慢慢地说:“心烦的时候,多和父母沟通,多向他们阐述自己的苦恼,不要都藏在心里,因为毕竟我们还小,有些问题还不能独自解决,但父母见识广,能够为我们分担一些苦恼,说出来比憋在心里好受!”
“妈,我怎么越看越觉得你像××他妈呀?”
从看守所出来,我们谁也没有开口说话。
一个好端端的花季少年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被葬送了!一个艰难的母亲的生命历程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我的心中好似刮起一场沙尘暴:究竟是谁杀死了谁?谁应该对谁负责?
当天下午,我登上了全国少工委和金华团市委、少工委举办的素质教育报告会的讲台,我报告的题目是《为孩子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容纳1700人的会场里坐满了人。
报告会后,一个上初二的女生走上台,满脸庄重地对我说:“我看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对××事件的报道。我当时就对我妈说,‘妈,我怎么越看越觉得你像××他妈呀?’我妈说,‘那你也用铁榔头把我打死算了!’我对她说,‘我不会像××那样把你打死,可你的确很像他妈!’”
这个女孩的话,使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在金华,我听到了许多类似的说法:
××的同桌同学说,他的妈妈也像××的妈妈一样,整天逼他学习;他的家庭也类似××的家庭,没有交流、没有沟通。
有的同学甚至说:“××怎么不早点把他妈妈杀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早点解放了!”
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而在高压之下,孩子永远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他的这种被尊重的需求也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如果一个人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他就不会去尊重别人,不会去尊重社会的规范。从小到大,徐母对儿子的看管、监视、打骂,早已把儿子的尊严削磨得荡然无存,逼他一天天地走向毁灭!“哀莫大于心死”,事实上,××的心,已经在杀死母亲之前被自己的母亲杀死了。失去了尊严,正是在压抑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暴力的原因,也正是这场心灵的沙尘暴兴起的根本原因。
“家有徐母”,成为一种发人深省的说法。原来,××的家庭发生的事件不是什么个案,相似的家庭蕴藏着相同的危机,许多家庭里正隐藏着悲剧的的隐患!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从孩子那里听到了一种可怕的声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觉得,孩子们发出的声音对每个家庭来说,是比沙尘暴更严重的挑战!
一批孩子在沉默中走向了“灭亡”
“活着没有意思”,是××从失望走向绝望的思想根源。他从来没有体验过生活的美好,他甚至天真地认为“母亲活在世上太可怜了,整天为我的学习操心,如果母亲死了,可怜的母亲也就解脱了”。
孩子们说的“不在沉默在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正是事实。××在母亲过多、过强的期望下,长期被压抑的怒气终于爆发,他的理智不复存在,他杀死了母亲……
但是,另一批孩子却在沉默中走向了“灭亡”。
作为“知心姐姐”,近年来,我接过好几位要自杀的少年打来的电话。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活着没有意思”。
一位吃安眠药自杀的初一女孩,被救过来后,非要让她的妈妈把“知心姐姐”找来。她说,在死之前要和“知心姐姐”说说话,却死活也不肯跟父母讲。她的母亲通过市教育局终于找到了我,我便立刻去了这位女孩的家,并和她面对面地坐着,静静地听她谈了两个小时。
女孩对我说:“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一切都能够解脱,您说是不是?
“……我活着,我妈太累了。我妈工作那么忙,还整天为我操心,天天还要管我,我死了她也就省心了。长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们顶多难过几天,可一辈子就轻松了!”
“傻孩子,”我被她的话感动又觉得她幼稚。“你想得太简单了!你想想,你爸爸妈妈就你这一个孩子,你死了,他们会痛苦一辈子的呀!”
这位被从死神手中夺回了生命的女孩,是那样的善良,又是那样的幼稚。她不明白的是,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又使我想起另一个14岁的少年。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班里的班长。他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与所有同龄人相同的困扰。
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
“孩子,你在这放牛做什么?”
“让牛长大!”
“那牛长大了以后呢?”
“卖钱,盖房子。”
“有了房子又做什么?”
“娶媳妇,生娃。”
“生了娃呢?”
“让他也来放牛呗!”
没有想到,电视节目里这几句简单的问答,却触发了这位少年的死亡。死前,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这位14岁的少年做出这样的结论。夜里,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房间里,他饮毒自杀。
一个个花季少年的自杀,一朵朵花蕾的过早凋谢,冷酷的现实给只关注孩子成绩的父母们敲响了警钟: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是分数,而是理想。
今天,面对学历至上的社会,家长们也很无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呢?可是靠考试得到的高分数就能得到美好的生活吗?
家长过高的期望、过大的压力,使许多家庭“穷”得只剩下“分”了──感情贫乏,亲子之间的话题只有考试、考试、考试!成绩、成绩、成绩!家里失去了欢笑,也失去了应有的亲情。全家人围着“分数”转,孩子考试分数高,全家便是喜洋洋的;孩子考试分数低,全家人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低落,家庭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张。就像一个孩子形容的那样——家里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战争”一触即发。
有一次,学生们的考试成绩普遍不太好,老师让同学们把卷子拿回去给家长签字,第二天问同学们,家长们有什么反应。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昨天晚上,我遭到一顿‘男女混合双打’!反正该出手的都出手了!”
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哪会产生美好的理想?
理想的种子,要生根、要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必须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在这种没有“阳光”、没有“雨露”的生活环境里,理想和种子要想发芽、生长、开花,难——太难了!
有什么样的家庭,便有什么样的孩子。“问题父母”会培养出“问题少年”或者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快乐父母”会塑造出“快乐少年”或者心理正常发展的孩子。根治孩子情感世界的荒漠,其根本办法是改变成人对人生的态度,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孩子的成长需要成功的体验
今天,许多孩子心理世界所以由荒芜成为沙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或者很少有过“我能行”的成功体验。
在××17年的记忆中,只有两件事让他感到自豪:一是帮无儿无女的老奶奶做饭;一是帮有病的妈妈搬煤气罐。这些事情让他有这样的感受:“我还有点儿用!我能行!”这是一个男子汉成人的开始。遗憾的是,徐母没有认识到这种感觉的可贵,而认为这样的事与“考大学”无关,阻止儿子继续去做。但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从阻止了孩子去帮助别人那天起,她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无情的种子,关闭了孩子走向幸福的大门。因为,爱是一个口袋,你往里面装的是满足感,往出拿时,才会有幸福感。人在帮助弱者时,最能体验个中的价值。
我们每个人在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时,记忆深刻的不是哪次考试得了100分,而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自己亲自设计、参与过的活动,自己“秘密地”做的那些事情,不论是好事还是淘气的事,只要是自己想干的、爱干的、干成的,都会终身不忘,这就是体验。
前几天,我去了湖北宜昌市得胜街小学,发现他们做得很出色。他们提出一个口号“让我们自己来”,实行在班级“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办法,把班级所有的事情,分给每一个学生。比如,有的同学是“玻璃保管员”,有的同学是“黑板管理员”……有个孩子自豪地对我说,“我被选为‘吸尘器’,其实就是‘小小垃圾管理员’!”……
小岗位,让孩子们有了大责任,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主体意识,这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比高分数更重要。
徐母阻止孩子看书看报、参加课外活动,有一个不变的理由———“考大学也不考这个”。这正是中美教育的差异。今天,美国的家长关注的是,“今天你学到的东西,明天你用到什么地方?”而中国的家长关注的是,“考大学需要什么?你考多少分?”于是,孩子变成挣分的机器,变为装知识的容器。家长的要求十分单一:“只要你能考高分,考上大学,我一切都可以给你!”甚至为此可以牺牲包括自己的工作和幸福的一切。于是,这种“过度保护”使孩子无法正常成长。正是父母的短视,剥夺了孩子去体验成功的权利;也正是由于孩子从小很少有机会去体验成功,于是他们的心灵世界由荒芜变成了沙漠。
孩子的成长需要与人沟通
与成人沟通,是今天的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精神需求。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里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与父母建立伙伴关系。但父母并不理解孩子们的心,他们很奇怪:“你想要的我都给你了,你还要什么?”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曾经对我说:“好容易把儿子养到十几岁,上了高中竟和我们没话,跟他爸更是一见面就吵。儿子整天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许我们进去。我要和他说句话,也只好写个纸条,从门缝塞进去。我又难过又憋气。你是当‘知心姐姐’的,也给咱‘知心’一把,你说,我们跟儿子怎样沟通?”
她的话,使我想到北京崇文小学一位小学生设计的《家长报》的报头。报头是由红、绿、蓝三个圆组成的图案,红的圆在上,绿的圆、蓝的圆在下,三个圆交叉在一起。他向我解释了他的“设计思想”:“红圆代表我,绿圆代表我妈,蓝圆代表我爸。红圆与绿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妈爱我,我爱我妈;红圆与蓝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爸爱我,我爱我爸;绿圆与蓝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妈爱我爸,我爸爱我妈!”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从男孩子绝妙的设计中,我理解了孩子的心,他们把自己看成是和父母完全平等的。在他们心中,家庭是由三个完全平等的世界组成的,每个世界都是独立的,但又是互相交叉、互相支撑的。他们骄傲地把自己的世界设计成红色,而且放在上面,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是父母心中的太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他们多么需要父母的爱,多么渴望与父母沟通!
孩子的设计意图,向父母表达了这样的意思:相互依托、相互合作、相互沟通,这才是现代“三口人”之家应有的人际关系。
而如今,“三个世界”的家庭并不太平,并不和谐,有的家庭的“三个世界”竟然发生对抗,甚至发生“暴力”、发生“战争”。
为此,大人伤心痛苦,孩子活得太累。
怎么办?有没有办法把对抗变为对话?
有!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拆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墙,修起“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之间沟通的桥!
“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沟通的钥匙,爸爸、妈妈、孩子手中都有一把,每个人应该怎样使用这把钥匙呢?
主动沟通——坐下来,咱们谈谈!
有什么话,父母、孩子坐在一起谈谈。父母用心地倾听孩子的故事,用期待的目光鼓励他诉说一切;而孩子也要打开心灵的大门,听听大人们的心事、大人们的故事,在信任中达到理解。沟通是什么?沟通就是去分享,建立共识——通过亲子间的相互交流,是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目的的!
今年春天,一连几场罕见的沙尘暴,使人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环境的荒漠化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许多人都在思考:治理沙尘暴,我能做些什么?
然而,正当人们享受着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生活时,一场看不见的“沙尘暴”,正侵袭着孩子们的心灵,威胁着众多家庭的幸福。
父母们,你们要早早知道:孩子的成长也是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这环境是平等、尊重、交流、成功、快乐……
不要等到孩子们在沉默中“爆发”或“灭亡”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