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这位父亲是某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受过高等教育,今年不到40岁。儿子在读初一,成绩和表现都不错。5月25日,记者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父亲说,儿子一天天长大,而做父亲的因忙于工作对他关心很少,每遇到事情,不是主动地与儿子平等沟通,而是总习惯以父亲的身份教育儿子,粗暴地发脾气,甚至指责儿子,训儿子,弄到最后,既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儿子也不愿理你,甚至瞧不起你。前些天,也是为一件小事,父子搞僵了。最后,儿子留下了一封信,负气出走,到同学家去了。儿子在信中说,自己已经长大,希望能独立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想法不当,父亲应该像朋友一样平等地提建议,而不应该总是板着面孔训人。父亲看了这封信后,感触很深,为自己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感到愧疚,决心给儿子道歉。
记者问他为什么要采取登报的方式致歉。他说,儿子出走在外,登报可以广而告之,呼唤他早日归来。另外,也显示出作父亲改过的诚意,以求儿子谅解。
致歉信登出后,儿子很快回电,表示接受老爸的道歉,当天就回到家中。
一封不寻常的致歉信,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差异、隔膜,也显示出这位父亲的勇气和探寻有效教育方式的决心。这位父亲说,儿子的观点可能是新一代人共有的,不像我们这一代,好孩子的标准曾经是“听话”。
一些社会学、教育学工作者也对这位父亲表示出敬意。他们说,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人们可以从各个方面获得知识,无所不在的网络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新一代肯定在不少方面与“父亲”大不相同。这要求人们能以新的方式教育新一代人,而不能墨守成规,沿用过去的那一套教育方式。应该与被教育者真诚交心,作朋友,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让他们自觉接受你的正确的道理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