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新兴家教方式寄托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28

   近一两年,让孩子到老师家中生活、学习已渐成家长们又一选 择。

  在北京某重点小学读书的童小强就是一位老师的“入室”弟子。 小童是从门头沟区考入这所学校的。自打一入这所名校的大门,小童 就发现,在这所学校里,自己的成绩不再骄人,而是极其一般。另外 由于学校不能为所有学生提供住宿条件,小童感觉,每天早晚跑车太 浪费精力了。

  小童的父母在离学校3站地找了一户人家。老两口都是退休在家的 高级教师,张老先生教了大半辈子数学,他爱人退休前是小学英语教 师。住了一段时间,小童发现张老先生特热情,不仅经常在生活上关 照自己,还每每在自己被数学题绕住时,点拨一二。

  小童把这事跟父母一说,他爸动心了。他特意到张老先生家,恳 请老先生收下小童这个学生,让小童以后不在学校吃饭,改在张老师 家吃、住,另请张老师夫妇在数学、英语上多加辅导。至于费用,他 每月为小童交800元生活费、补习费。

  如今,小童在张老师家生活半年多了。问起住师门的收获,小童 很自豪也很满意。张老师对我帮助可大了!现在我的数学成绩进入全 年级前十名,连老师都惊讶我进步得如此神速,只有我知道自己凭的 是什么“秘密武器”。

  像小童这样入住老师家的学生如今已不是个例。不仅北京,就连 上海、长沙、重庆等城市也已出现,有人称之为“包师”现象。笔者 以为,其实这是寄托式教育的又一种形式。它的出现与目前不少家庭 在子女教育上需求相吻合。据调查,“包师”的学生父母,或是忙于 生意的、或是没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还有因离婚等多种客观原因, 不得已而为之让孩子走上“包师”这条路。

  笔者在对50名教育工作者调查中,有35%对“包师”现象持否定 态度。他们认为: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包了个别学生的学习和 生活,势必会分散对全班学生的教学精力。有27%的人认为,由于有 老师包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容易养成学生 上课不专心听讲,下课后反正有老师“包教”的心理,从而不去独立 思考问题。有32%的人认为,“包师”是家教的一种新形式,是学生 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私事,只要不影响老师的正常上课,老师为提高家 庭收入而收学生家中“家教”是合情合理的,应予以提倡。

  学生家长郑志国认为,“包师”的前提必须是孩子具备了一定的 生活自理能力之后,让孩子离开父母,接受形形色色的寄宿制教育, 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自立能力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弥补家 庭教育的不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师范大学学前系教授刘正义认为,“包师”现象在对现在独生子 女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培育学生健康心理,以及后进生转变等方面 有许多独到的好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的一位同志说:我们不能断然否定或肯 定“包师”现象,因为这是家教中的一种新现象。这种现象是利是弊, 有待于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