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了解孩子说谎的动机。大概有以下几种。
想象与事实混淆——如前所举的例子,孩子对真与假、想象与事实,常常无法清楚地分辨或精确地描述,所以会有上述夸张式的说法。
透露心中的期望与需求——例如当孩子告诉老师“昨天妈妈带我到桂林玩”时,可能表示父母曾应允要带孩子去桂林玩,而孩子也对桂林之行热切期盼,因此产生想象与实际的混淆,但并不表示这孩子刻意要说谎。
逃避惩罚——如果孩子犯了一点小错,便受到严厉的责骂,甚至处罚,为了逃避惩罚,他可能会撒个谎来欺骗父母。例如,把盘子打碎了,会说是自己掉下来的。
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或获得某物——譬如不想吃饭,会说:肚子疼;不想上学,可能告诉你:不舒服;想吃冰淇淋,会告诉你:我好渴!
当然,以说谎为乐或恶意欺骗的孩子,我们不敢说没有,不过毕竟是极少数的,而且这种“惯于说谎”的孩子,通常出现在小学以后。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不实、夸张的“谎言”时,请暂停止生气,别急着斥责或揭穿它,重要的是先了解孩子“说谎”的动机,再行处理。
其次,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待。
适度保留想象空间——根据研究,孩子夸张式的“谎言”出现愈多,说明孩子的想象力愈丰富。5岁以前,不妨让孩子的想象力任意驰骋。因此,下次当孩子告诉你,他昨天去了桂林时,你不妨这样说:“哦?那你是怎么去的呢?”“你去桂林做什么?”“桂林最好玩的是什么呢?”听听孩子对他的“桂林之行”发表了哪些“感想”。
不鼓励、不理会——当然,假如你仍不赞同孩子“说谎”,那么可以保持平常心,不去理会、不鼓励他,或者以听不懂为由,请孩子再说一次。当这样的行为无法引起注意时,“说谎”自然会慢慢消失。
给予关爱——对某些为了要引起关爱与注意而说谎的孩子,父母应该做的是忽视他的谎言,鼓励他积极、正面的行为。
为他做个合理的解释,如:“我想你一定是太累了,才没有做功课。”“是不是肚子还不饿,所以不想吃饭?没关系,那我们等一下再吃。”“你一定怕爸爸骂,所以不敢告诉我们盘子是你打破的。不过我们不喜欢你说谎,下次你可以诚实地告诉我们。”
让他知道父母的感受——任何一个父母,发现自己孩子说谎,都会很失望的。你可以把这种感受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没有说实话,心里好难过。”“爸爸不喜欢不诚实的孩子。”
让他讲个故事——古今中外,有关说谎的孩子这一类的故事很多,比如耳熟能详的“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后,就有一些教育、警世的作用,孩子听了之后,应该会有所觉悟。
鼓励孩子编故事——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你何不顺着孩子的“谎言”,鼓励他说个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