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复旦大学勤工助学基地———学生超市日前招收新员工,仅需50人,呼拉拉来了几百位报名学生,其中大多数人家庭经济并不困难。而早在前几年,勤工助学只是经济补贴的代名词,连部分贫困学生也“羞羞答答,感觉不好”。如今,上海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却变为“香饽饽”,勤工助学成“时尚”,有80%的学生热情参与。何故?观念转变是根本,学生们说:“勤工助学使我们自立成才。”
    勤工助学,让大学生展示自食其力的勇气,锻炼自力更生的能力。上海交大学生褚继峰勤工助学好辛苦:课余时间上街作市场调查。他骑着自行车在上海城到处转,顶烈日、经风雨是平常事,还时常要看人家脸色、遭拒绝。衣食无忧的他,揽上这份苦差使,是为了“品尝劳动的艰辛与美丽”。一年来,小褚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零花钱。而今,每学期初,各高校勤工助学办门前都会排起蜿蜒长队,“求职”电话铃声络绎不绝,数百个校内外岗位供不应求。据华师大统计,90年代初,学校每年投放困难学生补助款70万元,如今减到30万元,大部分补贴都融入校勤工助学基金,鼓励学生自强自立。
    踩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大学生勤工助学正从“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本市高校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在传统的“劳务型”岗位基础上,不断调整、拓展勤工助学领域,使“智力型”岗位达到六成以上。同济大学专门腾出一间电脑房,交给学生管理和经营:机器维修、网络调试、上网指导、制定经营策略……学生们结合所学专业努力实践,把电脑房办成学校所有电脑房中最红火的一个。从普通管理员“晋升”为电脑房总经理的吴洁同学说:“勤工助学使我学以致用,感觉好极了!”华师大去年一年为7000多人次学生提供家教岗位;上海交大与英特尔、IBM等著名企业签订了勤工助学协议,每年输送一批专业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参与编程、管理等工作。
    勤工助学,为学生综合素质“加钙”。高校勤工助学有关职能部门不再只是介绍工作的中介,而是搭建起一个个培养学生能力,施展学生才能的“舞台”:复旦大学勤工助学实体———光华科技服务公司的超市、书亭、家教部、文印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科技开发部等,全由学生自行“打理”,“自由发挥”。学生们怀揣着富有创意的“未来工作设计”,竞聘上岗。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们对外交往、管理协调、与人合作、耐挫折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与提高。许多高校,每年暑期都要引数十家单位进校,以招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学生们竞相投递简历,参加面试,作一次宝贵的就业应聘“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