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浅谈高师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31

  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 达成目标、规格的基本培养方式与途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切 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龙头和纲领。高师本科教育在新的历 史时期,面临来自自身、高等教育系统和中等教育改革的三重挑战, 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基础教育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重 视和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中国的高师院校,无论其办学层次、 科类结构、办学形式等差异有多大,都要追寻同样的培养目标,即培 养中等教育师资。这一终极目标是所有师范类高校无法回避的,否则 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依据。同时,高师院校又要关注学科发展综合 化、一体化趋势,关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其学术性和多样化。 这一方面可以强化其师范特征,另一方面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的方向。

  调整培养规格。第一,高师毕业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 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从教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 知识。这是其职业化特征,也是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具有现 代教育思想,素质优良。高师学生全面素质应包括业务素质、思想道 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教育思想素质。前四者是对所有大学 生的共同要求,是共性,后者是对师范生所特有的规定,是个性。今 天的高校已注意到学生全面发展,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则更要注意学 生基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的学习与实践。第三,创新精 神必须加强。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特别是高师院校,是整个教育 系统创新精神的始动力,必须特别强调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和方法创 新。第四,提高学生的教研水平。中等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不高是高师院校不注重教研训练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 约了中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高师院校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 对学生进行教研训练的必要性,并采取可行措施予以加强、完善。

  优化基本培养方式。第一,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质。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活动,是必须坚持的中心。为进一步 为中心服务,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高师院校也应当把科研活动引入 教学过程,并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作活动。第二,发挥 “两课”主渠道作用,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当前, 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格调的重要参照,高师院校 在此方面有大文大理的学科优势,应走在各类院校的前列。第三,完 善系列文化教育类课程,加强学生的教育素养。为此,要提高教育理 论课的教学质量,规范见习、教学实践等教育环节和必要的技能训练。 第四,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品格的养成, 完善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品质。

  改革培养途径。第一,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扩大专业口径,淡化 专业界线,拓宽专业基础,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科渗透与融合,以 主动适应学生、社会的需要。在完善专业教学计划的同时,规划好课 外活动,赋予潜课程计划化的形式,增强导向性和目的性。第二,合 理规划,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统一性和 多样性的关系,把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教育观的传播与引导相结合。 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注意课程及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关联和整合, 保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相关性。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考 试方式。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实践启发式、讨 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教育”、“学 会思维”。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注重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和控制,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四,改革教学管理,实行开放化弹性学制,探索学术型管理模式, 营造自由、和谐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