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在非洲大棒能否揍出好学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6-01

本报特稿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中国《三字经》里说的。但在 当今社会如何教育孩子,非洲和中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非洲许多国家的中小学里,目前仍 然沿用“棒子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坦桑尼亚就是一例。

依照坦桑尼亚现行教育法第60款的规定,“对严重违反学校纪律或在校内外犯下影响 学校声誉等重大过失之学生,校长可直接或指令任何教师用教棒对其进行惩罚。所有罚例均 应详细记录备案,并由校长签字。如学生家长出面袒护寻衅,校方有权停止其子女学业乃至 开除学籍。”

鉴于上述规定,坦桑尼亚许多中小学生把学校看作“体罚管教所”,形成很重的心理负 担,甚至对老师和学校产生“敌意”。不少学生犯错后怕挨打,干脆逃之夭夭混迹于街头, 成为小痞子团伙成员。尤其严重的是,在以往执行体罚时教师出手过重,曾不慎造成学生的 伤残乃至死亡,引发学生家长冲击学校实施报复,造成十分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姆卡帕 总统要求社会各界对是否继续在中小学实行体罚制度进行讨论,包括听取学生的意见。

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学生和家长主张取消体罚制度。一位叫萨纳尼的小学生说:“一次 我迟到了,老师不问清原因,就狠狠地给了我两棍子,我心里很不服气!”一位叫马吉德的 家长说:“除了打棍子,有的学校还罚学生干农活、刷厕所,使他们感觉社会上干这些活的 都是犯错误的人,不是净化、而是污染了他们的心灵。”不少老师也承认:“由于工资待遇 或家庭烦恼,教员无故拿学生撒气的事屡有发生。实际上体罚学生带来的效果并不理想,耐 心说服诱导可能会更好。”该国保护儿童权益联合会呼吁立即废除目前在中小学实行的体罚 制度,认为它“给孩子身心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使他们既丧失自信又不相信别人,产生厌 恶、恐惧、怀疑、仇视乃至执拗、暴躁,不再有学习热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校长和老师的 过错。”

但教会方面的主张却不同。马卡牧师说:“圣经说得好:‘请勿剥夺孩子挨打的权利, 惟有打,他的心灵才不会死亡’。现在的问题是教师实施体罚时缺乏仁爱之心,用残暴对待 学生。”而萨鲁姆阿訇则强调说:“尽管古兰经上没有‘打’这个词,但真主在诠释经典时 却明确指出依据年龄管教孩子的方式。所以,以慈爱之心体罚他们是必不可少的,唯此他们 才能牢记自己的过错。”

这场争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人们还无法预料,用《坦桑尼亚人》报的话说是:“目前仍 然是一个难解的谜,但人们毕竟嗅到了从凝滞的校园里刮出的一股自由清新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