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我要换父母
4月24日,在大连市中山区检察院调研室的女检察官李红向记者描述了14岁少年来检察院表示欲“炒”掉自己父母的经过——
4月15日中午,14岁的小王阳(化名)来到检察院的申诉科,对那里的工作人员说:“我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平日父母对我不好,非打即骂,这个家我再也呆不了了,我要求更换监护人……”
王阳的话引起了检察官的高度重视。但通过交谈,检察官发现王阳的家长并不存在虐待孩子的行为,只是存在教育方法不得当的问题。
检察官回忆说,王阳是个干干净净的孩子。当天,他穿着一件深绿色夹克衫,脚穿皮鞋,很整洁。王阳说话的语速有些慢,但非常有条理。“他讲话很有逻辑性,比他同龄孩子要强。”一位检察官这样评价王阳。
王阳告诉检察官:“炒”父母之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考虑了很久。据他讲:理由是在7岁至13岁间,爸爸经常打他。有一次,父亲竟将刷牙用的杯子扔到他脸上。为此爸爸妈妈吵了起来,后来妈妈带小王阳单独睡在一间屋子里,一家人搞起了分居。有时,妈妈心情不好,也将气撒到他身上。他还说:父母对他的文体爱好不支持,他曾要求父亲给他找个乒乓球教练学打球被父亲拒绝。
在王阳看来,目前的家庭环境不利于他成长成才,必须换一个环境。他说:“我不想被动生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我有权选择和谐的家庭,我爸妈做我的监护人不称职,我要求更换新的监护人。”对新监护人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文化有教养;第二,要有同情心,心肠好;第三,不要下岗的。
更换监护人来找检察官,是因为检察院的同志曾到他所在的学校讲授过未成年人保护法。他就找到这里来了。当天,检察官听了王阳的诉说,就开始做他的思想工作,并找来孩子婶婶,将孩子领了回去。
尴尬父母:我们真的难为情
王阳欲“炒”父母的事传开后,他的家长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4月23日,笔者到大连的当晚就与王阳的父亲通电话,王阳的父亲委婉地拒绝了笔者:“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算了吧。”王阳的母亲则更干脆:“这是小孩子的事,不必太当真。”
在笔者的再三说服下,这位父亲还是谈了他的想法:其实,孩子要换父母我一点也不觉得突然,因为孩子早就流露过这个意思。但将这件事弄到检察院,还是有些意外。王阳的父亲说:“我承认我这个父亲不太称职,与孩子的沟通不够,结果是越来越生,现在孩子有什么事都不跟我说。”王阳的父亲是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整天忙于工作,“我这么忙也是为了家,为了孩子,孩子怎么就不理解呢?”
王阳的父亲还告诉笔者:王阳出生后就基本没有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学龄前的王阳,一直远在长春的外婆家,小王阳是外公外婆给拉扯大的,这样一呆就是七年。直到上小学的前三天才来到工作在大连的父母身边。环境是陌生的,就连父母也是陌生的。
初到大连的儿子给父亲的印象是性格太内向了,不爱说话,上学后,也不跟别的同学一起玩,特别孤僻,有时还很懦弱。
上小学时,有淘气的孩子将雪球塞到王阳的脖子里,尽管王阳内心非常反感,但他并没有表露出反抗行为。父母的解释是,这可能与他突然来到一个新环境有关。
王阳的母亲在接受笔者电话采访时表现得很不自然,她对孩子的行为没加过多评价,只是在电话的另一端长吁短叹。
只有王阳本人显得理直气壮:“换父母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考虑很长时间了,你问我有多长时间,我告诉你,足足四年了,四年考虑一件事,能是冲动吗?为什么换父母,因为这个环境不适合我,不利于我的成长。”
王阳为了“换父母”的事,曾经找过学校,也找过法院、报社,可大家都没有理睬他的请求,用王阳的话说:“他们以为我是胡闹。其实,我是认真的,我四年前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过。”
父母一方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孩子一方是坚决不改初衷。无疑,这个家庭将陷于尴尬之中。
老师:王阳是个这样的孩子
王阳的小学生活并不快活。
临开学的前三天才来到大连,连对环境适应的时间都没有,就走进一群陌生的孩子中间,加之自己性格内向,在小学基本没有特别要好的小伙伴,念小学的王阳成了孤独的孩子。
尽管今天的王阳已经是大连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二学生,可他的孤僻性格并没因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多少。
在这所中学,笔者见到了王阳的班主任老师宋文辉。谈到王阳,宋老师出言谨慎,他告诉记者:王阳已经很久没来上学了,他一直在家休病假。
“他得了什么病?”笔者问。
“据他妈妈讲,可能要带王阳看心理医生。”宋老师说。
“王阳平时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谈不上什么成绩,他基本不参加学校的考试。”
“一个学生怎么可以不参加学校考试?”
“主要是他的身体问题。”
“那他平时写不写家庭作业?”
“不写!”
今年33岁的宋文辉老师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教时间并不长,遇到了王阳这样一个“特殊学生”显然心理准备不足,提起王阳,宋老师常常表现得无可奈何。
关于他的平时表现,宋老师只是说王阳学习成绩不佳,全班只有两个每科都不及格的学生,王阳是其中之一。课下,王阳表现得太孤僻了,很少与同学往来。为此,宋老师曾做过工作,可效果并不理想。
宋老师曾安排一个性格活泼的学生与王阳同桌,新同桌主动送贺年片,可王阳连看都不看一眼。等到放学时,王阳将老师叫住,然后递给老师一张纸。老师一看,上面记载着:几点几分新同桌怎么怎么欺负他了;几点几分,新同桌怎么怎么碰到他了。讲到这,宋老师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笔者问宋老师:“王阳在学校的表现,你没有跟他的家长沟通过吗?”
“王阳拒绝我们家访。他说,老师家访是在害他。”
谈到对孩子的评价,王阳的母亲有意回避了孩子的学习情况。他只是说王阳很重视自己的穿戴。看上的东西就必须买,孩子的逻辑是:穿戴好一点,同学才能看得起。一般只要孩子喜欢上的东西,母亲基本上就得满足孩子的需求。
王阳对学习并不用心,但他却热心于读报纸,每天都要买几张当天的报纸回家。他对法律有兴趣,在决定更换监护人时,他还特意查了“民法”。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做出了欲“炒”父母的反常之举。
真诚对话:父母检讨孩子不饶
14岁的王阳欲“炒”掉父母,尽管王阳的父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孩子还是一如既往地生活在父母身边。
笔者不想做一般意义上的新闻炒作,而想促成一家三口的对话机会。
当笔者将这个意图与这个家庭沟通时,先遭到他们家庭的一致反对。经过再三工作后,这个家庭终于答应可以在一起谈谈。
4月25日晚19时,王阳和父母一道来到笔者所住的宾馆518房间。
眼前的王阳的确是个很干净的孩子,他个子高高的,头发有些零乱。王阳的话不多,但说起话来又极有条理;王阳的父亲看起来也是个老实人,言语不多;而相比之下,王阳的妈妈性格相对要外向些。
落座后,父亲很大度地对儿子王阳说:“今天你可以随便说,把心里话都说出来。”
王阳讲话并不回避父母:“我就是觉得这个家庭环境不利于我的成长,我想换父母就是想换一个环境。只要换了环境,我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面对孩子的这番话,王阳的父亲只是一个劲儿埋头吸烟,一言没发。
为了打破这尴尬场面,笔者忍不住对王阳说:“你要更换监护人,而且条件还很高,可你想没想过,监护人是不是对被监护人也应该有所选择。你有什么魅力吸引你的监护人呢?”
听了笔者的话,王阳一言不发。见他无语,笔者进一步刺激他:“假如我符合你的条件,我恐怕要选一个学习好的孩子,首先这个条件你就不具备。”
“但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会像你的想法一样。”王阳给了我非常有力的反击。
接下来,王阳提到父亲在他受到别人欺负时,不能出面为自己撑腰。
王阳的父亲解释说:“同学之间的打打闹闹很正常,真正心存恶意的学生不多,这种事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笔者请他给父母打分,他打出的分是“中等偏下”。请他为自己打分,也同样是“中等偏下”。笔者再问他:“你觉得自己哪最差?”王阳回答:“我学习不好。”笔者追问:“为什么会不好?”王阳答:“基础太差。”最后,笔者问:“怎样能使自己有所改变?”他回答:“换一个新的家庭环境。没有别的办法。”
我们的对话一直持续到晚上11时。临结束时,王阳的父母表示接受孩子的批评,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多一些沟通。而王阳却丝毫不为父母的诚挚所打动,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必须换父母。
笔者感慨: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
说真的,当王阳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说出要换父母时,看着他父母那尴尬的表情,笔者甚至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安慰他们。
无论我们怎样评价“孩子欲炒父母”的行为,这样的事毕竟出现了。面对这样的行为,我们应该冷静下来问一问:出现这种事偶然吗?
走近这样一个家庭,笔者的感触很深。
通过与家长和孩子交谈,最初的感觉是他们都有错误又都没错误;都有问题又都没问题。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通过和孩子接触,我感觉这个孩子生活得很压抑、很自卑,他在背着一个大包袱前行,而包裹里放着自我、冷漠、挑剔、自卑、懦弱……可从这个包裹里却难以找到无私、热情、宽容、自重、快乐。
一个学习成绩不佳的中学生,对父母、对学校的要求挑剔得几近苛刻,对自己却很放任。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素质及心态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问题更多的是出在道德素质及心理上。我们不能否认,面对重重压力,面对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我们的一些孩子也产生了心理、道德缺陷,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比较多地关注孩子们的生理健康,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比较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而对于家长来说,仅仅有爱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像一棵稚嫩的树,不仅需要关爱,而且更需要阳光、雨露、养料及精心的修剪。父母对孩子缺乏沟通,没有交流,没有对孩子思想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没有对孩子心理的准确把握。将会使你的爱变形、变味,甚至将对你的孩子造成一生的伤害。在此提醒家长朋友,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和生理健康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这对你和孩子都有益。
世界上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不要因为小王阳的过激行为去怪罪他或他们,我们当家长的更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合格的父母吗?我们会爱自己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