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中学生人际关系揭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6-14

    零点调查公司在其最近发布的《中学生文化研究报告》中提出,中学生的社会交往关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亲子交往或不同的年龄组间的交往及不同教育程度组之间的交往,而是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组群间的交往。而交往的成功与否,与交往者是否“合其意”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否则,即使是亲子交往、师生交往也必然伴随严重的冲突,而这一点恰恰在目前的中学生家庭关系层面表现最明显。合意则可不受限于地位、年龄而被这一组群接纳。合意组群(以下简称“组群”)现象并不单纯存在于中学生中,但在在校中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零点调查的这项研究在北京、保定、上海、苏州、广州、佛山6市进行,使用随机抽样方式,访问了6市1589名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

    这份报告认为,中学生组群的成员来源依次有3个部分:校园、校园家庭外的社会、家庭。其中家庭外的两个来源所贡献的成员最多,而家庭成员中其行为及文化模式符合组群资格者最少,因此就组群文化层面而言,家庭成员可以对中学生施加的直接文化影响最小。根据组群标准,“朋友”(“哥们”或“死党”等)可以广泛地超越年龄、身分、学识。当然同龄人仍然是中学组群最主要的成员。

    最重要的关系——同学与朋友

    从中学生遇到难题时的交流对象及梦见对象中可以看出,“同学”与“同学外朋友”在中学生的组群文化中占有主要地位。这里,“同学”主要指现在的同学,而“同学外朋友”主要包括了: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孩子、以前的同学、在街上认识的朋友、在活动中认识的朋友、笔友、信友以及网友。老朋友以同龄人或近龄人居多。

    从调查得出中学生关系亲近程度的大致的由近至疏的顺序表:同学、同学外的朋友、妈妈、爸爸、妹妹、邻居、其他人。

    在所有可见的指标上,与同学与朋友的关系均可见其不同一般的重要性:

    与同学关系是对于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的因素(57.9%的学生做此选择,高于与老师关系——36.7%);

    与朋友聊天是37.5%的人获得各种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仅次于电视(85.l%)和报纸(53. 3%),高于杂志(32.4% )和电台(21.3%);在性知识的获得方面,同学及同学外的朋友交往(59.8%)几乎与通过老师/课堂/教科书方面得到的一样多(61.2%);

    考察中学生与他们的好朋友在一起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主要的活动内容属于沟通性的、娱乐性的,而做作业相对所占比重较小,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是中学生觉得生活最有趣味的时间段了。

    最亲密的关系——家庭成员

    从难题沟通对象及方式来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仍属比较亲密,相比较而言,则母亲与孩子的亲密度要相对较高。除了父母以外,妹妹则通常较其他的家庭成员角色与中学生本人更为亲近。但无论如何,从社会关注点、孩子未来职业选择等方面孩子与家长间的意见差异可见,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父母也不可能真正介入孩子的组群。事实上,也只有较少的家庭感到自己与孩子的意见能基本一致,四成家长感到自己与孩子的意思相距较远。在有祖辈的家庭,爷爷的发言权与妈妈接近,但实际影响力要小得多,而奶奶虽然发言权不如爷爷多,实际影响力却要稍高于爷爷。在孩子们的眼中,祖辈可供学习的东西远不如父母。

    从总体来说,父亲与爷爷在家庭中的发言权较大,父亲也在家庭对外事务中担当较多。但母亲是家庭事务较明显的决策者;而中学生本人则主要是在其感兴趣的事情上发表意见,并对全局关系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由于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有一定的微妙性,因此,中学生通常会获得较为有利的家庭地位,并使得自己的被动性得以化解。最典型的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多角关系:“我伯我爸,我爸怕我妈,我妈怕我”,或者“我爸我妈都听我爷爷的,我爷爷听我的”。

    最有影响力的人一爸爸

    在受访中学生的心目中,爸爸是家中最有发言权与最有影响力的人,严厉、爱工作、幽默、给零花钱,但爸爸身上可供中学生学习的地方并不比妈妈更多(也并不更少,从爸爸留给中学生孩子的形象而言,看来主要是爸爸比较严苛的作风使其对于孩子的影响力反而降低了。在难题沟通场景中,爸爸所处的地位明显较妈妈为疏远一些)。但是,在理性层面,父亲的形象却较母亲的高,如在提及成功人士的例证时,父亲的提及率则高于母亲。

    最信赖的人——妈妈

    与爸爸相比,妈妈和善、忙家务、关心孩子、管吃饭,与孩子的感情距离较近,同时也更为孩子所信赖。在座谈会中,可以感到“妈妈’概比较多让孩子感到她的疼爱,同时也更能让孩子有心疼地的感觉。虽然,在一般发言权上,妈妈被认为少于爸爸,但就影响力而言,则并不比爸爸差太远,同时在孩子眼中,妈妈与爸爸相比也许更值得学习一些。妈妈会比较友善,表现其对孩子的关心,又干孩子看得见的家务。因此,妈妈较爸爸更具备介入中学生组群的条件。

    老师的作用:外围性帮助

    只有较少的学生会把自己的老师作为自己的内圈组群成员,并会寻求其提供个人帮助,从难题沟通的层次分布状况来看,老师更多的是一种在较近圈的“朋友”不能帮助解决问题时的外围性帮助渠道。

    老师虽然也被高达17%的学生梦到,但这并不完全与正面感受联系,相当一部分与批评、考试相关。36.7%的学生把与老师的关系作为其校园生活满意度的主要衡量指标,这虽然低于与同学的关系,但在所有指标中处在第二位。

    尊重与平等对待学生、富有人情味与智慧是理想老师的基本特点。目前老师给中学生的主要感觉以严格及作业要求作为基本点。整体而言,老师给学生仍以正面感受为主,但也有部分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反感。

    需要指出,考虑到中学生交往的各社会群体本身的规模及其与中学生的矛盾最突出的是其祖辈、家中的兄弟姐妹和父母,然后是同学,较低的是同学以外的朋友。从关系契合度上来看,同学外的朋友由于来自极强的个人自主选择,平时的共处时间少,矛盾摩擦几率低,是对中学生最可能起强有力的触动作用的组群成员;而老师、邻居、亲戚等由于距离组群较远,因此矛盾反而较少;而矛盾最为突出的是在组群边缘又极力试图介入中学生生活而影响其决策的家庭成员(典型的是父亲);同学群体与中学生的同学外朋友相比,虽然就群体而言是被动获得的,但由于群体数量较大,中学生个人自主选择机制也有较大的作用余地,因此部分同学可能进入组群内圈,另有部分同学则会处在个人组群边缘,较易发生摩擦。

    一位中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谁要教育我,你得先做我的朋友,如果我都做得理你,你怎么影响我?”理性折服与感性吸引成为中学生接受影响的基本前提,这是对于我们传统的权威观念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