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学生干部制”不利于孩子成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04

    儿子回家向我描述了他们少先队过队日的情形,当他讲到由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汇报实到、应到人数的例行仪式时,我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军队画面,并立刻感受到一种被一整套军事化、权威化的仪式渲染和强化了的权威的存在。实际上,少先队的干部建制的确是在孩子们的学校生活中构建了一种制度化的权力,并以一整套相应的仪式渲染和强化了这种富有等级意义的权力的存在。

    少先队的组织形式源于战争年代的儿童团,因而现行的学生干部建制带有军队的痕迹。对于这个历史传统,我们一直是习以为常地接受下来,至少这种建制是否适合于和平时期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教育界都缺乏必要的反思和质疑。

    学校里的任何一种管理建制都是训练儿童、规范儿童的强化物,最终都起到诱导、控制儿童行为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小学的现行少先队学生干部建制,对培养和发展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是极为不利的。首先,这种因职设权的等级化建制完全模仿了成人社会中的“官本位”的干部建制,使幼小的孩子从小就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概念,从而严重阻碍了少年儿童建立平等待人、互相尊重的健康心态及健康人格。其次,这种“官本位”的学生干部建制激发了孩子们的权力欲望,并促成了孩子们相互嫉妒、勾心斗角的病态心理。其结果是,学校成了培养“官本位”意识以及为未来成人社会培养“它本位”型干部的培训基地。

由于学生干部只有少数孩子才能当,稀少的职位因其满载着荣誉而成为众多孩子竞争的对象,于是排斥他人、争得老师的宠爱、在同学之中拉帮结伙以获得足够的选票则成为这种竞争的必然伴随物。当然,成人教育者总忘不了教导孩子们,学生干部不是“官”,而是为同学服务的。然而,一种学校建制对孩子们的心理影响取决于这种建制实际起的作用,而不是成人的理想化设想。

现行小学的学生干部建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把所有的学生都划分了三六九等,促成了孩子们不得不用等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同伴,并按照这种建制所规定的等级标准来确定自己在班级集体中的位置,由此构成了一个值得担忧的现实,即当我们的孩子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建立平等意识的时候,他们却在学生干部建制的激励下构成了鲜明的等级意识。与此同时,孩了们在小小的年纪就被划分为管人者和被管者,并以积极化与等级化的价值观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行的小学生干部建制使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隶属关系,由此,管人的孩子容易走向自大,专横、嫉妒、虚荣、自我中心;被管的孩子则容易走向卑屈、自惭、退缩、奴性、丧失自我。毫无疑问,这两种人格类型都是与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人的人格特质相去甚远。

无论是少先队的学生干部建制还是优秀生的评选活动,都是把学生按既定标准划分等级,然后再由教育者将荣誉和赞赏按比例、按等级分配下去。这种做法,不仅以认可少数人的形式构成了对多数学生的不公,而且在将学生划分等级的同时,也将每个人所具备的不同类型的能力按高低贵贱划分了等级,即在对少数学生及其具备的某些能力予以高度评价和高度重视的同时,也构成了对众多学生及其具备的诸多其他能力的忽视、轻视、乃至歧视。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学生管理体制,这种学生干部建制对学生人格类型、能力类型的限定及制约的力度是可想而知的,也必然对孩子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起到误导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均没有像我国学校的这种组织严密、等级化的学生干部建制。这些国家的学校教育,比较突出地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和尊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我们有着共同东方文化传统的近邻日本,尽管其成人社会是等级分明的社会,但日本人并没有把等级化的组织形式运用到儿童身上。日本的学校里不存在具有等级色彩、领导意义的学生干部。相比较,我国的学校教育,更突出地强调等级化的管理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关系。当然,我国的学校有关学生干部建制的设立,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自我管理,而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建制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否有负作用。

素质教育的原则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教育中受到同样的重视,而现行的、等级化的学生干部建制却是与素质教育的这一初衷相背离的。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角度来看,现行的学生干部建制应予以彻底改革。学生的各种事务可由自愿者轮流管理,即取消固有的学生干部职务,让那些有意参与者轮流负责相应的管理事务,这对淡化孩子们的权力意识、强化平等意识无疑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