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错不在孩子,而在我们做父母的自己。不是孩子真的不能令人满意,是我们眼中的标尺发生了变化,是我们心中的期望值发生了变化。
每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渴望独立的,都认为自己能做很多的事。所以他看到父母拿着碗来喂饭时,就要抓起勺子自己往嘴里送,可是父母往往忍受不了孩子把饭丢得里一半外一半的“惨状”,而毫不犹豫地夺过勺子;再大一点,看到父母拿来衣服时,他就一边嚷着“我自己来”一边胡乱地往自己身上套,可是妈妈总是说:“你还小呢,穿得这么乱七八糟,还是我来吧。”再大一点,看到爸爸在拖地,他也连忙拿起拖把要参与到这么有趣的游戏中,可是爸爸很不耐烦地说:“去去去,越帮越乱。”……
在这些方面,父母从来就没有主动地给孩子“变能干”的机会。在孩子想自己吃饭的时候不给他勺子,在孩子想自己穿衣的时候坚持包办代替,在孩子想尝试家务劳动的时候不信任他的能力,等到父母认为孩子该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洗碗扫地的时候,孩子自然不会做也不愿做了,自然成了一个“不能干的孩子”,得听着父母一遍遍地数落: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我们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照样把饭洒得一塌糊涂,把衣服扣得七上八下,照样洗碗时把碗摔破,扫地时越扫越脏,但我们的父母没有这么多的精力和“闲心”来阻止我们,更没有因希望我们多看点书、多识点字、多练几遍琴,包办代替了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于是很自然地,我们在该穿衣的时候学会了穿衣,该洗碗的时候学会了洗碗,该做饭的时候学会了做饭。
当然,在父母眼里,孩子的“不能干”还远远不止这些:“你看隔壁小强钢琴弹得多好,你怎么就不好好练呢?”“你看你们班的大明画画又得奖了,就你画得最差了。”“人家3岁就会自己看书了,你怎么连这一点东西都搞不清楚,真丢脸!”
比比比,永无止境的比较,而且总是拿别的孩子最闪光的地方与自己孩子最暗淡的地方去比较,怎么能不比掉孩子的光彩,不比掉孩子的信心呢?
现在的孩子还在学步的时候就开始认字看书,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做个礼物送给妈妈“祝妈妈节日快乐”,在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就能画一手好画,在还没有学历史的时候就能把海湾战争说得头头是道。他们见多识广,他们情感丰富,他们独立自主,他们具有我们小时候所不可能具有的那么多闪光之处,可是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能满足?
因为水涨船高了,时代不同,参照标准不同,我们的价值观和期望值比过去也大大地高出一截。我们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希望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都要会,希望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要更好。我们还希望孩子代替去实现我们自身无法实现的愿望和梦想,所以我们经常对孩子说:“我们这一辈子就指望你了,你可要给我们争气啊。”
在这样的身心重负下,孩子们小心翼翼了,孩子们步履维艰了,他们果真变得不那么能干了,果真应了那一句: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