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两代人能否沟通――就看你取什么姿态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12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说个关于我的故事。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我也拥有自己的日记,上边记了许许多多我不方便诉说的秘密,当然也包括我的感情纠葛。这是几乎所有的同龄人极其忌讳被父母看到的东西。而我一时大意,在开家长会时把它摆在了桌子上,后果可以猜想,它被我妈妈看到了。但是和别人不同的是,当我妈妈主动向我提起时,我并没有像其他同龄人一样气愤、懊恼以及悲伤,恰恰相反,我居然在想,她早应该知道这一切了。

      好了,我的故事说完了。出现这种情况我并不很奇怪,因为我与父母的关系类似于朋友。我们的交流很频繁,通常我们是在厨房里、饭桌上、电视前很随意地只聊那么一两句。我时常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和一些自己的体会告诉他们,而他们也在这时说出对我问题的看法和他们的某些经验。我们的这种非正式的谈话绝不会超过5分钟,但正因为这种非正式的交流使我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甚至像开头提到的那样,我的感情纠葛也愿意让他们知道。我觉得年轻人难以接受正式、严肃、居高临下的谈话方式,而对随意、轻松、平等的聊天儿情有独钟。

      当然,沟通的方式因人而异,就像那位张新爱母亲的女儿勾出晓琴的建议拿给她看一样,这同样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而且,我亦相信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我同样想象得出这位女儿鼓起了多么大的勇气。我在想,在高呼沟通,大声叫嚷着理解万岁的人当中,能够像这位女儿一样做的人究竟有多少呢?对此,我很悲观。

      沟通是双方面的事,在举着沟通、理解这面大旗的人群中,有多少人主动与父母沟通呢?我同样也很悲观。就像那位佩燕在《血脉相连的渴望》(本报6月14日七版)中提到的,与母亲处于“冷战”的状态,这样父母能了解你、与你沟通吗?对于沟通,我绝对相信父母在期待,而我们却往往顶着心的门,拉上厚厚的窗帘,使自己与父母隔着一道可悲的厚障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当然很着急,便冲动地要凿个洞看个明白,而这样做便会触动我们那最最敏感的神经。我知道,没有人愿意让父母完全地了解,但是拉开窗帘,打开一扇心窗,可以吗?

      当我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了他们之后,我开始理解他们。我感到他们真的很值得同情,因为他们很不幸地被夹在两种观念的夹缝中。我们的祖父辈很传统,可以说是蛮封建的,因此父母们所受的教育是家长有绝对的权威;而当他们想继续施行这权威时却很不幸地遇到了反叛、自主的我们,于是代沟便这样产生了,这不是他们的错。我们需要理解,他们同样也需要!!为什么我们不能己所欲,施于人呢?在与他们的僵局中,他们不知如何打破,难道我们对这个僵局没有责任?!我们不能更主动一些吗?!只想父母来理解我们的感受,而我们不去照顾一下他们的感受,公平吗?只想到回报,而不去考虑付出,这大概是“民族劣根性”在我们的身上的体现。

      最后,我有一个忠告或是建议吧:想得到父母的理解,你自己必须先愿意被他们理解,并且试着主动去理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