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
“孩子毕竟是孩子,再怎么嘱咐,他还是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人。” 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宋女士说,尽管她上班前总是一再叮嘱她上六 年级的儿子注意安全,但孩子一人在家,她的心总是悬着的。
虽然放暑假了,可宋女士一点也没觉得轻松。“我们是双职工, 父母也不在北京,小孩一到暑假就没人管。把孩子锁在家里我们也心 疼,偶尔也带他去上班,可时间长了影响也不好。实在没有办法。”
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第三小学赵校长非常理解王京德的心情,但 是赵校长认为王京德的建议到目前为止不具有操作性。“北京很多小 孩家和学校离得特别远,到了假期不愿再奔波。”赵校长说,但是从 学校角度考虑,即使招也是愿意招收本校学生。“本校的学生情况比 较了解,便于管理。”另外,赵校长还谈到,老师一个学期下来都比 较辛苦。假期中面临备课、写论文等任务,暑期再来上班也要付出一 定的代价。
据新街口东街小学校长介绍,今年是减负以后的第一个暑假,教 育局要求假期要以师生自我休整为主。提倡学生自愿参加丰富多彩、 健康向上的文体、科技、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假期中禁止各级各类 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补习班、提高班。
文化宫
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在假期为学生安排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包括暑期夏令营、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书法、绘画等。但据该少 年宫教务处杨老师介绍,这些活动大多是短期的,一般时间只有几天, 总计容纳也只有3500—4000人左右,而据杨老师初步估算,西城区中 小学生总数约有12万。“尽管西城区还有一些类似的校外活动场地, 但无论是场地面积还是活动项目,显然都远远不够。”杨老师说,建 于1956年的少年宫已很难适应目前大量学生假期活动的需要,少年宫 建筑面积只有6000多平方米。几年前,西城区政府就想建个新的少年 宫,但苦于没有资金而始终无法改善。据介绍,北京其他一些青少年 活动中心大多建于80年代之前,也同样面临场地有限、设备老化、资 金不足等问题。
社区
据京伦家庭科学中心主任陈一筠教授介绍,在国外,对青少年儿 童也同样存在假期安置的困难。“很多小孩在一个人独处时,依赖于 电子游戏机、多媒体来排遣寂寞,他们有机会与异性同学约会。由于 这些现象的存在,电脑儿童、针对少年和有少年参加的暴力、未婚妈 妈一直是西方国家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过陈一筠也指出, 西方国家不乏有先进的经验,尤其是他们比较重视针对孩子的丰富多 彩的街区活动和社区教育。在瑞典,她看到当地社区在志愿者的参与 下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志愿者大部分是退休教师。
“孩子们在暑假里一是休息,二是安全,所以我们的城市需要充 分利用社区的功能,拓展孩子们在社区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能够在家 庭附近熟悉的社区参加各种游戏和健康活动。”陈一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