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中学的施老师告诉记者:在一次课外劳动中,他看见一男生紧紧握住一个女生的手,女生涨红的脸和不自然的神态,说明其中有问题。在老师的谈话中,男生神态自若,并辩解:“干嘛大惊小怪,又不是大事。”老师赶忙打电话给双方家长,出人意料的是男孩的母亲告诉老师:“这事我们早就知道,不是大事,我们与女孩的父母做过工作,希望能接受孩子的这段感情,如今的社会处处讲竞争,工作、恋爱……我儿子现在不锻炼起来,将来要落后的。”
    无独有偶,近日一重点中学发生了失窃案,学生上报丢失的财物之多让老师们大吃一惊:有的学生丢了500元的现金,有的学生丢失了价值几百元的消费卡,原来都是父母给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有档次”的消费,免得落后潮流。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接触现代化通讯,干脆为还在读中学的孩子配备了手机、传呼机。一些家长直言不讳地告诉老师:现在流行的就是能挣会花,讲实力、竞争意识,教孩子“孔融让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谦让、节俭、责任心、吃苦耐劳是我国传统的美德;就是在美国现代家庭中,孩子也要靠自己打工挣零花钱。在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美德教育中,某些“新型”家长是否该反思,缺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