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访谈:抓计算机教育“娃娃”意味着“普及”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0-23

    在教育部2000年起草颁布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全国普通高级中学最迟于2001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这是我国普及计算机应用的一项力举,于是,在此带动下有条件的地区初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纷纷上场。然而,最近一篇《美国专家质疑“电脑从娃娃抓起”》的报道却斜里升出一些烟雾,使人感到迷惑。对此,我们采访了一直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王珏先生,为“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讨了个说法。

    K12:前些天各媒体上登载了一篇文章《美国专家质疑“电脑从娃娃抓起”》,提出“儿童过早接触电脑对他们的正常成长无益”: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对感情变得不够敏感,也无益于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于是有一些人对“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产生怀疑,您一直从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研究,请问您对美国专家的这种观点怎么看?

    王珏:儿童不宜过早学电脑的这种论点是一直就存在的,就像一直就有专家、学校、家长呼吁不能让儿童整天坐在电视前面,一直有人把电子游戏视为“电子海洛因”。如果儿童过早学电脑并且痴迷于电脑,确实会产生他们说的负面影响。但我们仍然坚决支持与拥护“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做起”的政策,因为二者并不矛盾。

    美国专家所说的“不宜”年龄限制是“实施电脑教育的最早时间应在小学以后。”而我们的“从娃娃抓起”也不就是指三岁、两岁学龄前。对邓小平的这项号召我们的理解不能过分狭隘。

    1984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进行电子计算机表演,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对中国的发展来讲,这绝对具有高瞻远瞩的意义。当时我国在计算机方面非常落后,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早在16年前,邓小平同志就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计算机应用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而他的这一句话,也就历史性的成为了中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高指令,在近20年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也一直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还要说的是,请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不要迷信专家,更不要迷信美国专家。且不说我国学前儿童学电脑、痴迷于电脑的并不是什么普遍现象,我们应该警醒预防负面影响,美国专家的反思也算我们提前注射的预防针,但我们决不应因噎废食。

    K12:您说得很对。不过确实还有很多人对“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做起”这一思想存在误解,您能进一步谈谈您的看法吗?

    王珏: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是一日千里的,同样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也是日新月异的。90年代初的中学计算机教学还是以学习计算机语言为核心,但我想现在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用”。实际上,一台办公室或家庭的电脑两年前还只不过是一台“打字机”和“游戏机”,而如今网络的冲击已经重新建构了电脑的使用格局,能够连上Internet 的电脑更主要的角色成为“信息工具”,或者说它就是一台巨大的“资源浏览器”。

    计算机实际上的运用直接决定了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指导思想。要说的是,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程序设计高手与专家,“从娃娃抓起”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普及”。所以, “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让人人都会用计算机”。

    K12:您的解释相当精彩。据悉今年教育部公布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明确规定将计算机课程列为高中必修课,这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那么对于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您认为还存在那些问题?

    王珏:可以说,要普及计算机教育,把计算机课程列为必修课是适合我国教育体制的最好办法。从某一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说,它也是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因为作为一门新课程,它较少带有传统课程“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的痼疾,其目标是达到“会用”,过程不在教师讲授而在学生自己的操作中完成,完全突出“学生主体”,所以无论是从教育思想还是学习内容讲,它都具有最实在的“前沿性”。

    但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行了近20年,无论作为选修课还是必修课,也存在着一直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教材问题。教材多纲多本,但编写质量不一。在编写与教学过程中都难免受旧学科教学思想影响,在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考核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高中设了必修课,高考时是不是要涉及?高考若是要涉及这门课,它会不会像其他科目一样要随着高考指挥棒旋转?在计算机教育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落实,或者可以说它还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