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贵州省贵阳市白花影剧院。在“贵阳10中课本剧汇报演出”的大红条幅下,当改编自作家周立波名篇《分马》的话剧伴着欢快的音乐降下帷幕时,整个剧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与往常白花剧院公开演出并不多见的“爆棚”不同,这些深深打动观众的演员们都非出身“专业”,而是贵阳10中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普通学生。从上午9点开始,近3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除了《分马》,他们还一口气将《小桔灯》、《驿路梨花》、《老杨同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市》等出自名家的中学语文课文,用歌剧、话剧、京剧等形式搬上了舞台。
其实,课本剧最初是老师的“节目”。1997年秋,贵阳市教委为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当老师”的传统模式,决定在全市50余所中学开展一次教师课本剧表演比赛。经过一段时间准备,贵阳10中语文教研组将《分马》改编排演成了话剧,而且一举夺得了一等奖。
事后,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一是普通话教学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通过切身的琢磨表演,对课文的理解深刻多了,教学也就生动得多。既然老师演课本剧都能取得如此效果,那么,组织学生来直接参与,会不会“异曲同工”?
当年9月新学年伊始,10中领导层正式拍板:在学生中开展课本剧活动。
学生的热情出乎意料。有100多名同学要求参加,最后,辅导老师好不容易多方协调,才把学员控制在80名以内。
学生有兴趣,老师们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课本剧班日常活动开展主要由语文教研组、音乐教研组的老师承担,但事实上,活动可能涉及的美术、历史、电教乃至行政后勤等方方面面的教职人员都毫无怨言投入进来。8个篇目改编为剧本后,老师们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动手能力,自筹资金,用节约出来的教学经费制作了布景、道具。
活动利用课余及双休日进行,有时甚至持续至午夜时分,每一道“关卡”都可能导致“放弃”,但从老师到学生,没有人打退堂鼓。在特邀的贵州省京剧团、话剧团等单位的专家指导下,同学们从最基本的“功夫”一步一步学起,精益求精,每个剧都排练了8次以上。
担任主要角色的同学,人人都着了迷。《小桔灯》中“小桔”的扮演者、初一(7)班的刘星宇同学练起普通话来就没个完,在家里看着看着电视,也会跟着剧中人物一字一句说起来,晚上父母睡了,她还靠在床头念台词。
然而,演课本剧也并非人人喝彩。一些家长和教师担心,课本剧活动的想法是不错,但在升学指挥棒的压力下,会不会耽误学生的功课和学习?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家长干脆跑到学校,希望老师阻止自家孩子参加。
两年过去了,课本剧效果如何?细心的老师注意到了它的“润物无声”:校园里,“空气”在悄悄变化,学生的粗话脏话少了,附近电子游戏机室里,10中的学生少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如果近距离观察一下学生的变化,也许更容易明白课本剧带来了什么--初二(2)班,马欣同学曾是出了名的爱捣乱、坐不住的学生,老偷偷溜出课堂去打电子游戏。自被选中扮演“镇关西”一角后,剧中是恶霸,剧外却好似换了个人,还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次排练来得最早、最专心,一有空就把《水浒》原著拿出来认真研究角色性格;在初一(7)班,总喜欢学几句“广东普通话”、自觉“神气”的涂金怀同学通过扮演《花市》中的“县干部”,懂得了要说标准的普通话。
贵阳10中书记李兴武认为,实践证明,活动非但没有产生什么“恶果”,反而在熏陶、开掘学生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修养、潜在素质和丰富校园生活等多方面“成效明显”。
演出的成功,也使曾经担心的家长转变了观念。《驿路梨花》剧组的邓薇同学,在这次演出的前一天,妈妈还不准她登台,要她补习功课,经梁蔼云老师连夜电话劝说,她母亲才勉强同意。第二天,她母亲悄悄来到剧院,看到孩子的出色表演,激动得连声称好。
眼下,8个课本剧都被摄制成了电视教参片,每次上课讲到相应的课文时,都要放一遍,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看熟悉的同学的表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李兴武告诉记者,下一步,学校将成立课本剧团,力争实现课本剧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每个学期推出一两个精品。同时,还将逐渐探索在历史、政治等科目教学中引入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