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近日,教育部表示2001年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推进。除今年已经进行“3+X”科目设置改革的广东、吉林、山西、江苏、浙江5省仍继续实施改革外,明年又将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入这项改革行动。
    联想:这几年教育改革的动作很大。去年的扩招,今年的考后填报志愿,明年全国部分省市的“3+X”考试模式。然而,也有学者指出,教育改革毕竟不同于其它领域的改革,一定要慎重,因为它可能事关一个人的一生。
    观点:李梓华(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3+X”的提出,体现了1998年国家教委3号文件中提出的三个“有助于”——有助于高校选择人才,有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自主办学。这为进一步改革留出了空间。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去年在广东搞“3+X”试点后,我们发现90%的高校都选择了“3+1”,很少有学校选择“3+2”;同样,90%以上的考生也只选择了一门附加考试。高校与学生不谋而合了,原因在哪里?高校为了更易于操作,而且为了吸引生源,选择了“3+1”;从学生来讲就更好理解,少复习一门,记忆量、压力就会减小。在考试后的座谈会上,广东的中学校长和广东的高校命题专家对这种考试模式进行了严厉的攻击。中学认为教学无法适从,地理、生物课很少有人再上;命题教师也认为这会造成中学教育更大的偏科。
    陈银科(原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这两年教育制度改革不断,包括最近推广的“3+X”的考试模式改革,将利于考察学生的能力并尊重个性发展。然而高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仅仅靠“3+X”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等几方面下功夫。我认为明年推广“3+X”考试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是中学教师知识结构难以应变。我们现在的中学教师还只具有单科辅导能力,知识非常专一,明年的综合考试,对考生、对辅导老师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其次,考试命题难度很大,考题质量难保证。
    李春生(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高校招生是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3+X”就是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了中国国情的一项改革。
    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要由几个部分组成:一是中学几年的成绩;一是由几家非盈利性的民间机构进行定向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潜力和能力。这些机构有自己的题库,测试结果由专家评审,很有权威性,因此大学都认可。测试后能评估出考生的大致发展方向。再有一项是高校自主出题考评。
    法国高招录取则主要参考会考成绩,再附之以各大学的入学考试。我们的会考就是模仿法国的模式,但如今看来,会考没有起到作用,与高考严重脱节,很多学校、家长对此都有意见。
    姜璐(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3+X”会使学校更注重素质教育,并有可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侧重能力的培养,但恐怕不能减轻,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们有必要让孩子记住陈胜、吴广起义的年代吗?
    新闻:11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博士表示:原来确定的到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中国将很快进入通常所说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同时,韦钰指出,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制度和观念的创新,目前,一些适应“精英教育”阶段而不适应新情况的政策和做法,将陆续发生重要的变革。
    联想:有人说,如今的基础教育好比万线穿一针,每个学科都觉得自己最重要,于是拼命给学生加压。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有一天孩子在饭桌上突然考我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哪一年,我自然答不出。到了单位问同事也没有一个能答出来的。可孩子说光历史一科就得背成百上千个年号,因为这都在必考范围之内。“我也知道一个人的记忆容量是无限大的,可以不断开发,可老师们忘了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啊。能不能让他们少记几个枯燥的年号,而多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呢?”
    33年前,毛主席就在《毛主席论教育》一书中指出:现在的课程太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劳动及必要的社会活动。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然而,遗憾的是如今我们的学生还在和偏题、怪题做着不懈的斗争。这的确令人困惑,基础教育学科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哪里。
    观点:李春生: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它的课程就应该是围绕基础设置。无论从事哪种工作,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并具备一定能力,基础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此。如果就事论事,我认为陈胜、吴广起义的具体时间要记,除此以外,地点、起义过程,结果和意义都要记,因为这在中国农民起义史上是一座里程碑。一门课究竟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科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就是要定位在基础教育上。应试教育的确导致考试中经常出现偏题、怪题,为此国家教委专门设置了“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体系改革”的课题,在全国设了八个中心展开研究。同时在全国师范院校也实施了“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同时,我认为也不可忽视综合课程的设置。今年去贵州,发现很多中学都开科技课,进行科学普及。这些都是一个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姜璐:我想,这个问题的症结不在老师,而在出题人。每门课具体掌握到什么程度,最终还是由考试决定。各科老师都给学生施加压力,因为目前高考仍按学科分。每一科的分数差不多成为衡量这位老师业绩的惟一标尺。明年一些省市开始实行的综合学科考试会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因为进行综合考试,使得各学科老师必然会站在全局角度看问题。
    不久前,我看到了美国出版的一本有关教育规范的书。书中对12年制基础教育中各学科掌握到什么程度有明确地要求,并且是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加以确认。更重要的是它是站在学科综合的角度上加以规范,中国只有单科教学大纲,而缺乏总纲。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何将政治贯彻到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去。如今一提起数学家、物理学家,学生们会说阿基米德、牛顿,很少有人反映出中国的华罗庚、钱学森,这是因为我们的物理、数学课本就几乎没有介绍过中国的科学家。缺乏整体观念,一直是我们基础教学中的一个缺憾。
    中国孩子背负着什么
    新闻:一年前,18岁的四川女孩刘亦婷同时收到包括哈佛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一年后的今天,一本名为《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悄然面世。一周时间,仅南京一家新华书店就售出近千本,购买者绝大多数是家长。一些父母坦言:要把这本18年铸就的“美国留学指南”作为自己教育孩子的教材。
    联想:说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累的人,一点也不夸张。上班族有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学生没有。上学要听课,晚上回家要做作业,周末还要在家长的逼迫下学钢琴、学画画、学英语。一位教育家痛心地说:比起西方的孩子来说,当代中国学生背负的不仅是自己的前程,还有父母一代年轻时没能实现的梦想。
    观点:陈银科:一方面这种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必然要出现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另一方面,它也带有中国的特色。为什么千军万马都挤高考这座独木桥,除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有关。都说中国孩子的童年过早结束了,不光是学校和老师的错,这种现象在一定时期会长期存在。
    姜璐:和西方国家学生比起来,中国孩子学习的确太辛苦了,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即使在美国,华人的孩子也要比美国的孩子辛苦,在课余时间,他们要学中文、背古诗。在中国,不是也有那么多孩子学钢琴、上“奥林匹克学校”吗?所以说这并不全是应试教育的错;另一方面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确实限制了相当一批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受教育程度又决定了人们将来的生活。
    背景资料
    何为“3+X”?
    “3+X”制,“3”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课,是每年学校必考科目:“X”主要指综合科目,分为具有文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具有理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