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季节他们说“不”——关注高校毕业生中的“不就业”一族
不就业者的四种出路
这里所说的不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这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放弃毕业分配的机会,放弃“铁饭碗”、职称、干部身份,成为“待业青年”(或者叫“失业人员”)。
考研,出国,创业,自谋职业。这是不就业的原因,也是“不就业族”为自己规划的四种主要出路。
李霄是北京一所知名院校新闻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找份好工作自然是“手到擒来”,但他根本就没有去找。今年夏天,他将自己的档案关系放到了外地的一个人才交流中心,自己则留在北京和女朋友一起准备出国。问他为什么不先找份工作干着,求个安定?他说一来嫌找工作浪费时间、精力;二来,如今的用人单位限制颇多,一旦进去了,轻易不容易出来。不如先保留“自由身”,免得到时候又受牵绊。反正出国留学这条路是早就确定了的,一定要走下去。
考研者的心理与此大致相当,找工作费时费力,一心不能二用,干脆放弃那条“阳关道”,全心攻克这座千军万马争着过的“独木桥”。挤过去了天地更宽广,“今天选择不就业,是为了明天能更好地就业。”
就业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生活和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吗?自己干,同样可以养活自己,而且更能得到成功的满足感。创业不畏年轻,与其挤破头到外企做个“高级打工仔”,不如自己当“老板”,一小部分毕业生勇敢地选择了自办公司。还有一些在写作、设计、绘画等方面有专长的毕业生则早就准备好了做一个自由职业者。
不就业,从无奈到无畏的选择
“不就业族”在高校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据去年的统计全国大约是2%。但这只是对那些提出正式申请,并由学校上报到教育主管部门的不就业毕业生进行统计的结果,实际上还有一部分人并未在教育部门“备案”就加入了不就业一族。今年,随着考研热的升温和创业热的兴起,可以预见,这一比例还将增长。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选择不就业的学生们的勇气。就像有人形容的,这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敢想敢做,勇于挑战未来,对个人发展有充分信心的年轻群体。当然,他们也需要承担许多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教育界人士则认为,“不就业”一族的出现反映了今日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他们不再死死抱住学校和教育机关不放,敢于放弃“铁饭碗”,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同时我们也看到,近两年来社会整体就业环境日趋宽松,虽然大学生就业难,依然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真正有实力的人才来说,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毕业时选择就业还是不就业,不再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难题,而只需要一点无畏的勇气就可以做出决断。因为,即便选错了,依然会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如何才能不就业
三思而后行。如果你想加入到“不就业”一族的行列,首先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不管你决定考研、出国,还是创业,你确信自己所规划的道路是切合个人实际,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吗?从小学到现在,一直跟着同龄人“同步前进”的你能够忍受“离群索居”、游离在“大部队”之外的感觉吗?你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不至于出现生存危机吗?(这很重要。)你能容忍别人说你“不务正业”,对你投过来异样的目光吗?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你可以选择不就业。不过,你最好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首先要向学校毕业分配办公室提出申请,填写“申请不参加就业表”,说明不参加就业的原因。得到批准后与学校签订一份协议书,学校将不再发给你“派遣证”。
随后是户籍和档案的转移。不参加就业的学生毕业后户籍转回原所在地,档案交所属街道保管,也可委托当地人才交流中心,或其他符合资格的专业档案保管部门保管。对于北京生源的学生,也可以由学校将其档案关系派回市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先保存一年。
无论如何,户籍和档案需要妥善处理,以防在日后遭遇到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