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孙元清告诉记者,中小学引进 “洋教材”,上海是全国第一个。
    这套教材主要是理科,包括小学课本《自然》、初中课本《新综合科学》和高中的《设计与工艺》。
    从2000年9月开始,三套教材分别在闸北等三个区成片试用,试点学校则遍布上海。
    上海引进“洋教材”从四年前就开始了,当时位育初中等三所学校已经使用原版纯英文的牛津英语教材;从 1999年下半年开始,经过上海方面改编、中外联合版权的牛津英语教材出现在上海的中小学课堂。
    “洋教材”颇受师生青睐。在上海浦东进才中学北校教初中预备班《新综合科学》的张艳老师认为,这门课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对老师素质要求更高。她说,“以前上课是我讲学生记,课时安排得满满的;现在则要设计多媒体教材,还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顺带教相关英语词汇。”
    这个学校的校长潘裕翼说,新教材不拘一格,老师教起来很有新鲜感,学生学得也很有乐趣。
    “洋教材”和原先的本土教材有什么不同?理科教材改编者许萍告诉记者,国外对基础教育的全面素质培养很重视,包括质疑、想象、动手和表述等方面,而不是一贯的“知识挂帅”;另外,“他们也很重视循循善诱,从身边事说起,亲切又形象,我们就差了一点”。
    当然,引进“洋教材”并不是全盘否定原先的“土教材”。事实上,“洋教材”本土化的进程从引进伊始就没有停过,目前普遍使用的“洋教材”都经过上海市教委有关专家的改编。光是一本《新综合科学》,三个人就改了将近一年,几乎是重写一遍,教学体系和思路保留下来,而某些具体方面则替换成贴近中国和上海的内容。
    在上海市教育部门来看,“洋教材”要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全局服务,“本土化”将是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