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圈内圈外谈语文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6-01

  一天与朋友闲聊,说到她某天在路上听到两个报考业余大学的两个女孩对话。一女孩问另一女孩:你为什么要报考“企业管理”?你是喜欢这门专业吗?那女孩回答说:不是。因为只有这门课程不用学语文和哲学,只要不学这两门,我学什么都行!──天哪,我的朋友对我感叹:怎么能讨厌这两门课到这个程度,这是对人多么重要的两门课!

  其实,今天的学生不爱学语文,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就是语文老师自己也心里很清楚。在日前三联书店举行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座谈会”上,北京四中(一所著名重点中学)30年教龄的特级语文教师顾德熙就说:我知道学生们在上我的课的时候在底下看其他的书。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这是最致命的问题。我心里很明白,从我教出的这些学生中,愿意继承我们当语文老师的,几乎没有。另一所重点学校汇文中学的特级语文教师马复华说:安顿(《北京青年报》记者、《绝对隐私》一书的作者)是我的学生,可她的成就有多少是我教的?我真不敢说。

  语文教育的问题之大,已经到了引起上至政府领导人,下到千千万万学生和家长齐声批评的程度。自从1997年12月《北京文学》的一组文章对语文教育现状开了第一炮,一年多以来,它成了全国各大媒介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家长、学生、社会各界都纷纷发表意见,惟独很少听到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们的声音,这次研讨会,恰恰是媒体、专家和学校老师们会聚一堂,可以听到老师们的声音了。

  顾德熙老师说:虽然有许多批判文章指出今天的语文教材落后于形势,观念陈旧,但我认为今天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还不一定全是政治观念上束缚的原因。我从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有两大负担给当今语文教学造成了巨大的束缚,也成了学生们最讨厌的两个焦点:就是作品分析和大量的语法知识。

  先说作品分析:学一篇课文,无论什么题材什么人所写,都要让学生分出文章的层次结构、写出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千篇一律,再生动的文章到了这时也变成了枯燥僵化的程式。这种作品分析在我们中国本来是没有的,它来自苏联,50年代从那边搬来。我很奇怪,在今天的俄罗斯,语文教学恐怕也不是这种教法了,但在我们这里却积习甚深。这其实是学生和老师们都不胜其烦的。从语文的根本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作品分析究竟有什么用?有多少文学家是这样学出来的?我主张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而不是结论,也就是说重在过程。所以我现在上课时会在读了一篇课文后,让学生们谈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你为什么这样理解,他为什么那样理解,大家来讨论。正因为有不同,才体会出语文的丰富与微妙,这就觉得非常生动有趣,实际上这才是语文的实质。

  再说语法知识: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量的语法课程,所谓主、谓、宾、定、状、补,也是把学生老师搞得晕头转向的一个主要症结。这些语法知识,原本都是大学的课程,在60年代教育改革时,“下放”到了中学。这也是当时世界上对母语学习的一种认识。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错误地认为母语学习是从语法学起的。可是现在人们已经不这么看了。回想我们自己学习母语的过程,三岁小孩呀呀学语,他知道什么语法?照样掌握得很好。不是说语法不重要,但那是大学里学的东西,在中学时代大量地学习语法,实际是自己害自己,就是说,老师自己也受害。看看语法课程中问的问题,尽是些没有意义的问题。

  有了以上这两个束缚,语文老师就很难再搞什么生动活泼的教学了,因为背得太沉重了!这两项任务是死的,是有硬性指标的,你必须完成教学大纲上的那些规定课程,等你完成了,就已经没有什么剩余时间了。

  我现在就想这个问题:我们都在喊要改革语文教学,可是我们对于语文教学到底需要些什么,有没有搞清?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是学语法,让他知道主、谓、宾还是让他能够具备什么能力?他在小学至少得掌握什么?现在中学的教师还在大量地纠正中学生的错别字,我认为认字的任务应该主要在小学完成。比如有没有一个标准,学到几年级时,什么什么字就不能再错了?到了中学毕业,他该会什么?现在有人在做这个工作,比如哪些字是必须会的,在几年级之前该重复出现多少次,现在已有的课程哪些可以用,哪些可以省略。这个工作很艰苦,但非常有意义,可是很少有人做。有的学生大学毕业了,语法习题做了无数张卷子,可是一个简单的报告写不出来,这就很说明问题。

  老教师就一定保守,年轻教师就一定激进吗?汇文中学的马复华老师说:最近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我们这里实习,我也在考察他们,看看能不能挑出优秀的人才。但是真令我失望,他们上的实习课,讲《包身工》,那套观念、思维方法比我们还要陈旧还要保守!

  他觉得对语文教学的批评,好比是今天的球迷与教练。今天的中国球迷这么多,每一场球赛下来,都有那么多的球迷在骂,这些声音虽然很响,但终归是圈外的声音,最终听不听,怎么听,得由圈内的足球教练(乃至体委———笔者加)来决定。他的这个说法立即激起了反应。中国科学院的刘兵说:不错,球怎么踢最终是由教练决定,但是球员赛球是为谁?最终是为了圈外的球迷!这也像教育,怎么来教,是教师的事,学校的事,教育局的事,但教育最终是为了孩子!

  足球与语文教学改革,确实有着相通之处。今天社会上大概没有哪个行当能像足球这样受到那么多的媒体关注,受到那么大的舆论压力。那么多的“圈外人”对准圈内万炮齐发的场面,在中国也是少见的。当然,对于球迷的意见,教练不会都听,说什么听什么只会更坏事,听什么,怎样听,取决于教练自己。但如果没有这么强大的“圈外人”的声音,足球界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改革动力。因为最终足球是踢给球迷看的──改革的动力来自“圈外”,改革的实施要靠“圈内”。语文教学改革同样如此。对语文教学的问题,教育界内部早就有人看出,也早就有人呼吁改革,但真正喊出那一嗓子让全社会震动的,却是圈外的普通家长。恐怕不管是哪个领域,“窗户纸”都是由外面的人捅破的──但接下来做实实在在的事,却仍要靠圈内人,靠千千万万顾老师、马老师,靠那些一点点地做着艰苦调查、实验的教育界的理想主义者们。

  教育改革的重任,终究要由他们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