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的语文课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关部门提出,语文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扩大视野,更新知识,并在读写实践中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理论修养。
具体要求是:任教1—5年级的教师每学期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记诵量不少于2万字,写作量不少于1万字;任教6—9年级的教师每学期的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记诵量不少于3万字,写作量不少于1.5万字;高中年级的教师每学期的阅读量不少于200万字,记诵量不少于5万字,写作量不少于2万字。
读本练本一分为二
新编语文课本在编写体例上出新,改变原来阅读与练习合为一册的做法,分为读本和练本,以扩大阅读,强化训练功能。
读本以选文为主,不再附练习,突出阅读和鉴赏的功能。选文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可读性,力求文质兼美;入选课文语言文字规范,思想内容健康,知识概念准确,题材风格多样,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范性;文言选文难易要适度,现代文要体现时代特点。
选文注重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1—5年级的选文以短小精悍为主,体现童趣和童真,并做到图文并茂;6—9年级的选文要有一定的容量,并形成适当的难易坡度。课文文字总量安排适当,一般1、2、3年级每学期不超过15万字,4、5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5万字,6、7年级每学期不超过35万字,8、9年级每学期不超过40万字,高中年级每学期不超过45万字。课文中各类文章的比例趋向合理,文言课文1—3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10%,4—6年级约占20%,7—9年级和高中年级约占40%;文学作品1—6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80%,7—9年级约占70%,高中年级不少于课文总量的50%,并以当代文学作品为主。
读本分为必读部分和选读部分,并附录课外阅读或背诵的诗文书目,每册约20篇左右。读本的教学提示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重在指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课文的注释准确、易懂,并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查阅资料和运用工具书。
练本主要提供语文训练的内容,分阅读、听说和写作等部分。训练重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练习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有可选择性,以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练习精心设计,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阅读部分的练习侧重综合性,强调个体的体验和鉴赏。听说部分的练习注重连贯性、清晰性、缜密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写作部分的练习要构建独立的训练体系,在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课本阅读容量增大
新编的六年级语文课本将增加教材厚度,加大范文收入量,从现在的30篇12万字增加到150篇约35万字。据介绍,增加课文是为了引导学生扩大阅读,以拓宽知识视野。由于对课文阅读、掌握的要求不同,有约一半的课文属于选读范围,所以学生课业负担并不会加重,相反通过大量阅读增强理解、鉴赏能力,从而能提高阅读效益。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会有所改变,一篇课文用几课时教的现状将不复存在,几篇课文综合教授成为可能。
写作有了量化指标
新编的语文课本十分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提出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验、掌握和应用规范的语言。可有一定量的创作性写作,但不求统一的要求,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有选择地完成。
3—5年级写作训练的总量在4万字左右,6—9年级则在26万字左右,高中年级写作训练的总量不少于20万字。要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写作训练形式,促使学生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
有关人士认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要放到社会的大范围里进行。要引导学生读书、读人生、读生活,能感动、能感觉、能感悟,以实现校内外课堂的有机融合。
学生优秀习作也将选入课本
当代学生的优秀习作有望选入新编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这将扩大选文的涉及面,同时增加语文课本的亲和力。
为什么要将学生优秀习作选入课本?徐汇区教育学院特级语文教师陈友勤说,过去选文大多取自名家、大家,这无疑是应当的,因为他们的这些范文值得学生学习和鉴赏。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学生写作和创作的积极性比较高,一些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中小学生自己的优秀习作,反映校园生活和学子情感。在语文课本中有选择地收入这些优秀习作,对学生学习语文既是一种鼓舞,也提供了一种参照物。尽管收入的习作不会很多,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无疑将受到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