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中学生“出书热”可喜?可忧?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5-11

    校园文学,缘何“小鬼”当家?

    为什么校园文学会出现“小鬼”当家的现象?是中学生真的写得好?还是成人作家根本就写不出呢?抑或是出版社的一种“炒作”?日前,就一批十几岁中学生创作的校园文学作品受到不少读者的青睐,成为出版界新一轮热点的现象,笔者征询了社会各界的看法。

    ■学生:阅读生活的独特需求

    王传(初三)说:有“炒作”的成份。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这代人,学习负担太重,想象力和创造性很难得以正常发展,许多情绪得不到宣泄。故而,同辈韩寒的“冲击”令我们解气;黄思路的成功令我们向往;矿矿在美国能轻松学习令我们羡慕;金今、张天天的幻想和想象力则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和想象。而他们的这些亲身经历,纯真的情感,我看现在的大作家恐怕是写不出的。

    青少年时代是无拘无束的,思维无羁绊,行动无阻碍,想象力、创造力最丰富,这是我们的天性。天性是压抑不住的,即使在学习和考试的重负下,我们也在寻找着种种可能的突破口,去宣泄思绪,表现自己。中学生“出书热”的出现,不但满足了我们的这种普遍需求,而且也刺激了我们的成才欲望和创作欲望。

    刘思中(高一)说:我看过扬哲的《放飞》、肖铁的《转校生》等几部中学生作品,大都能引起我的共鸣。但我认为,现在的许多作家是写不出我们要看的这种校园文学的。这并不是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水平问题,而是在观念上,他们写不出我们的真实生活和独特需求。现在的作家很少深入到我们的校园去体验生活。他如果光凭自己过去的校园生活体验,就想当然地去创作,不免带上时代烙印和个人的局限,往往很难与现代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吻合,因而也就难以被我们所接受。

    不过,对中学生“出书热”,是否有“炒作”的成份,我不好说。但功利的成份是肯定有的。不是有许多学生都在议论韩寒的《三重门》拿了多少多少稿酬吗?有许多学生学着写稿投稿,并不是真正的出于兴趣,而是为了出名和换钱。

    ■作家:别让孩子成为牺牲品

    陆天明(《大雪无痕》作者)在谈到眼下不断涌现出来的中学生作家时说:中学生出书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炒作,否则肯定夭折。古往今来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诗人可以很早开花,但到二、三十岁可能也就凋谢了。我不相信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不接受学习,不去深入了解社会就能创作出好作品。如此对待有才华的孩子,无异于“谋杀”。

    张平(《抉择》、《十面埋伏》的作者)认为:中学生受外界影响,会表现个性追求,但这种个性追求与高文明高素质社会的个性发展是有所区别的。年轻一代没有一定的知识(包括文凭、学位)想进入社会是很难的,会付出很大代价。韩寒也许是个特例,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去学习他,这会很危险的,这是教育、宣传上的误导。

    中学生出书是好是坏,应由社会来决定,好就会有市场,不好自然会消亡。但这意味着有一些追随者会成为牺牲品。在这方面,媒体和家长一定得给孩子讲清楚,不能误导。

    ■教育工作者:令人欣喜,但路还很长

    曹文轩(北大教授)认为,中学生“写书热”、“出书热”,标志着现代语文教育情况非常好,课堂教育不再是唯一渠道。而且,孩子的写作能力、思维方式和思想水平都令人吃惊。对中学生的写作,如果他想写,要鼓励。这是一个特殊年龄段的特殊写作,与他未来能否成为作家是两回事。目前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使我对未来民族的语文水平很有信心。它不像过去的中学生写得那么干涩。中学生的书也还是比较有市场的,这说明它能被同龄的孩子所接受。

    不过,中学生毕竟处在一个被教育的阶段,我们要注意引导,切忌“炒作”。

    杜素贤(晋元高级中学副校长)说:中学生作家的崭露头角,应该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但一部真正好的作品必然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在这一点上,现在的中学生作家肯定还做不到。现在中学生创作的校园作品之所以“热”,主要还是比较真实,能引起同龄人的共鸣,但这些作用只占50%;另50%是“炒作”的结果。翻开一些中学生的作品,大都还停留在直抒胸臆和记流水帐的地步,难以像刘心武当时的《班主任》那样挖掘学生灵魂深处,让人震撼。这些中学生作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都是“新概念作文”惹的“祸”?

    有这么一种说法:中学生写书、出书所以“热”,缘于“新概念作文竞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一批“少年作家”,却也让部分中学生迷失了方向。

    “新概念作文竞赛”的初衷,是为了培养、提倡创新和想象。可是“新概念作文”最终却和功利相连了。当人们发现靠写作文也能加分上大学后,“新概念作文”变了味。

    望子成龙的家长、憧憬大学生活的学子,纷纷想通过钻研“新概念作文”的写作套路和模式来达到上大学和出名的目的。有了这样的需求,社会上形形式式的“作文培训班”、“新概念作文辅导丛书”便应运而生,纷至沓来。这无疑远离了“新概念作文”的初衷。

    一位中学教师在翻阅了几本中学生出的书后这么说:“作品的青春味很浓,行文也很幽默。”但对他们生硬、肤浅的语调感到忧虑。他说:“这样的作品是写给中学生看的,还是写给成年人看的?抑或就像一位作者在前言中说的那样:‘我只写给自己看’?应该承认,中学生‘出书热’中有太多的炒作成份。中学生中不乏未来的作家,但过早出书,对他们的成长反而不利。”

    对此,社会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顾晓鸣也表示:“不要把自然的花变成塑料花,现在最危险的是将正处于生长期的花变成插花。”

    “小留学生作品”,该怎么看?

    也许是巧合。近来,《十六岁到美国》、《一个中学生眼中的美国》、《放飞美国》等一批小留学生的作品,相继在各地出版。这些学生作者不约而同地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他们在海外的求学经历,以及他们眼中不同的教育体制与社会生活,从而为“中学生出书热”和“留学低龄化”现象给出了一个最直接,也最具体的回答。自然也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

    在人们争相传阅的同时,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地方却是各不相同的,且看———

    ■学生:我们需要创新力

    陆一飞(初三)说:我一个晚上就看完了黄思路的《十六岁到美国》。她把60天的异国求学生活描绘成一幅充满童话色彩的图景:轻快,学习负担不重。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学习压力就大多了。家长们望子成龙,就算学校减负了,他们也会采取强制措施的。学生呢?没有人不想学好,要学好目前只有一条路———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就算作业减少了,我们也会给自己加压的。

    贺晓宇(高一)说:小留学生的作品使我了解了有些外国学生很注重表现自信心。

    有一次,政治老师提问,我国的财政部长是谁。全班没有人吱声。我常看报纸,知道答案,但是想了想又不敢回答。等了好久,同桌看出了我的心思,催促我,我才出声回答了问题。我们受传统的“不敢为先,不耻为后”的思想影响太深,故而很难有创造性发挥。

    张洁漪(高二)说:矿矿在《放飞美国》中用十分轻松的笔触描写了他的七位美国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老师不倾向于将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反观我们现在有的老师,这一点做得不够。记得有一次美术课,老师提问:怎么欣赏维纳斯?大家都背得出老师的讲法,“折断的双手是完美中的缺憾”之类。我专门举手发言,说:“老师,我觉得她好痛苦。她下面是个袋子,她正从袋里挣扎出来。”老师想了想,说:“你的观点好特别。”然后就不说什么了。另一个同学起来按标准答案说了一遍,老师高兴了:“对了,你回答得很好。”老师起码应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吧!

    ■教师:素质教育亟待推进

    赵志伟(副教授)说:在这些小留学生作品中,对中外教育制度、方式的比较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罗列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使得什么是“素质教育”这个问题更现实地摆在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曾获得过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的黄思路原本是个安份的“乖学生”,但在国外,老师鼓励她要勇敢地尝试一切,有时甚至要“调皮”一点。所以,她在美国就像变了一个人,胆子大得不得了。在学校,什么都敢试,在老师面前,什么话都敢说。但一回国又变得很小心了。为什么?她说:“怕麻烦。”这是很发人深省的。

    中国的教育至今还只重视开发个人智力,但方法是用大量的作业来开发。有些国家则不同,他们注重开发个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教育改革可以从人家那里有所借鉴,加速推进我们的素质教育。

    何亚男(校长)说:《一个中学生眼中的美国》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常常想,什么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呢?……在一个领域只有一个第一名,但却有许多工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他说,国内在数理化等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我们欠缺的是让每个学生在他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逐步培养起独立学习、研究乃至创新的能力。这些见解都给人启发。

    ■家长:提供的是“少年留学指南”

    林如敏(家长)这么说:我是一个初一学生的母亲,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根据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层层考试,层层过关,一关过不了,就麻烦了。这样学习,孩子太累也易厌,从黄思路的《十六岁到美国》和矿矿的《放飞美国》来看,人家那里读书似乎轻松多了。所以,教育改革,真是势在必行。

    唐佳(家长)更直截了当地说:这几本小留学生的作品,里面讲了很多少年人出国留学的经验、教训。我很想有机会把孩子送出去读书,这几本书对我及孩子来说都挺实用的。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许多家长都把小留学生的作品当作“少年出国留学指南”来读了。对此,笔者想把《一个中学生眼中的美国》的作者刘俊的母亲说的一段话赠予我们的家长———“送孩子去留学,从国家的角度看,当然是好的,这样一种开放、交流的态势,是大势所趋。但从每一个家庭的角度看,就得从经济能力、孩子的心理素质、适应与调节能力等各方面加以具体分析了。”

    最近,书市上冒出许多十五、六岁中学生写的小说和一批“小留学生”写的纪实文字,在令人吃惊的同时,有人叫好,有人则表示担忧。

    韩寒的《三重门》已多次重印。16岁女孩金今又出版了她的第二部幻想小说《再造地狱之门》,15岁的张天天则出版了科幻小说《宇宙朋友》和《光体生命》。还有郁秀的《太阳鸟》、管燕卓的《一个高三女生的日子》、肖铁的《转校生》、何素云的《活出真我》。更有那一群“小留学生”的作品:矿矿的《放飞美国》、刘俊的《一个中学生眼中的美国》和黄思路的《十六岁到美国》等。它们不但都成了人们争相阅读的畅销书,而且在文化界、教育界掀起了波澜。针对中学生写书、出书日趋低龄化的现象,中学生、作家、教育工作者们各抒己见。由此引出的各个话题,越来越被社会各阶层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