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孩子们并不成熟的话语,还是他们找到的不必尊敬老师的荒唐论据,都透着一些幼稚和无礼,但却足于引起作为老师的我们的深思。
    我们没有必要堵住他们的嘴巴。他们是大着胆说话的。说出来总比憋在心里等待爆发好。其实我们自己也清楚,还有更多的没有发出的声音呢?
    老师们感叹不尽:这师生关系真的是“变形”了!
    “变形”是有“大气候”的。想一想眼下怪异纷乱的人心,早些年存于师生之间的那种温情,似乎只能是一种回忆了。无怪有的老师要自我宽慰:这年头,别和学生谈感情!当然,叹息归叹息,摇头之余,我们很想挖一挖这“变形”的背后足够可以警示我们的东西。
    其一,有人说得好,应试教育是“逼良为娼”的罪魁祸首。再好的老师,明明知道应试之苦,应试之害,由于现行体制下对教师业绩评价的不合理,使分数成了衡量老师能力高下的尺标,教师还得为生计而进行的考分的拼杀。这种竞争自然演化成了一种“过分的负责”和“高压”,具体而残酷地施加于学生身上,使学生充满敌意地认为,老师的管理是自私的压制,老师喜欢优生讨厌差生,即使老师做得再公平,学生的内心都存在着一种自疑自卑的敏感自尊。再加上学习的压力,竞争的激烈,使学生普遍地长时间处于一种压抑惶恐状况之中,对自己成绩的不满,变成了对老师种种要求的敌视。可以明确地说,应试体制和体制下的教师行为,疏远甚至扭曲了师生关系。
    其二,为了舒缓自身的压力,也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很有必要认清什么是“合理”而值得称道的责任心?
    “在另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偷偷地从后门那里看同学们的小动作”,“一发现有趴在桌面的就断定人家在睡觉”,“一发现有嘴巴在动的就断定人家在说一些不应该说的小话”,“一发现老师问问题,当全班一起回答的时候,谁的嘴巴不张开就断定人家是不认真听课”,一旦发现学生有错,就罚“ 50次《中学生守则》”,“在烈日下到操场跑10圈”,“写几白甚至上千字的检讨”,“扣分”,“罚钱”,“罚为班里捐花”,“到老师办公室谈话”,“ 叫家长来”……
    诸如此类的事情,首先告诉我们的是,那被学生海骂并扬言“希望她死”的教师,是一个有足够责任心的老师,是一个勤勤恳恳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工作中的老师。然而正是这样的责任,使学生反感、怨恨以致完全对立了。这里至少有三个教训:
    (1)与其保姆式、老母鸡式的看管,辛苦地折腾学生也折腾自己,不如把时间用来为自己多注入新鲜血液,多接受些新的观念和思想,了解现代学生心理状况,重温教育心理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管理多一些科学合理,少一些人为压制。
    (2)与其给学生施压,给自己施压。不如多一些宽松,学会自我释放,自我调节。一不要指望人人成才(也不可能人人成才,而以分数衡量的“才”,就更不要逼迫学生去成),二不要期望人人服从(放弃师道尊严,做个普通真实的人),三不要盼望人人有情(谁说真心付出就一定能有真情回报?)。既然管、卡、压使局面如此尴尬,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3)与其百般管束,不如给一些信任和尊重。如果我们总是以权威的身份、师者的尊严、长者的规范、成人的架势来制约他们,那么,缺少尊重的环境会让他失去对他人起码的尊重。
    (4)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换来的却是学生的离心离意。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的教育离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有多少距离?我们的给予与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多少距离?
    其三,新的时代来临,该如何面对“新人类”?
    从孩子们的言辞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们身上的时代印记。他们有了朦朦胧胧的民主、平等的意识,质问老师“为什么上课时不可以喝水吃零食”,“为什么老师和学生不平等”,但说实在的,他们压根就不明白什么叫做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他们似乎以为老师的工资比他们父母的高,就是天大的不平等。他们晒太阳,老师进帐篷,就是天大的不公平。老师要尊重,就是天大的不合理。可以说,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单薄浮浅,缺少思想的底蕴,辩论中也只能是哗噪甚于思考。有人说应试教育造就了太多的“高分低能”者,不是没有道理。这一代人理科知识还算扎实,但缺少真正的人文关怀,缺少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升学成为一种世俗公认的读书目的的学校教育中,“数理化占据了讲台的中心,曾经被奉为经典的古典课程和人文课程受到排挤,学生被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中,被牢牢地遮蔽起来,再也不见人本身了”(语出《当代文萃》)。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老师可笑的反攻,基本上是教育忽视人文熏陶的自食其果。静心而论,我们的教育给过孩子些什么?偏激、浅薄和浮躁如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普遍的现实,我们是不是该往深处反省?
请参加K12教育教学论坛相关讨论:《师生关系“变形”的背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