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发挥课外活动的教育功能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6-07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校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修改教学大纲,修订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尤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课外活动时间,鼓励他们独自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要搞好课外活动,就必须认识到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教育理论界就展开了有关课外活动的讨论。持“第二渠道”观点的人认为,课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而是与课堂教学不同的、可促进学生发展的另一重要渠道。这个渠道和课堂教学渠道之间的关系不是主次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学校教育工作应该实行“两个渠道并重”的新体系。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广播、电视、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报刊杂志种类、发行量的迅猛增加,课外信息量之丰富,传播之快速,涵盖之广泛,已大大超过了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可以代替教师课堂面授的媒体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信息载体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当前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来看,“两个渠道“并重的观点更具有科学性。

  我们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一直十分重视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培养人才。从1980年广泛组建课外兴趣小组以来,至今已21个年头。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目前,全校已有兴趣小组近40个。兴趣小组在组成上打破年级、班级界限,学生完全凭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组织检查。有专长的教师与家长、社会力量组成辅导员队伍。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在1999年第九届北京市发明暨青少年创新教育成果展览会上,我校兴趣小组的学生刘壮壮发明的睡眠呼吸监测装置获得“优秀发明金奖”。其他小组的活动成果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二是善于挖掘学校自身教育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点、特点和闪光点,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就会使课外活动拥有很强的生命力。邓颖超同志1920-1921年曾在我校教书。围绕这一重要教育资源,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以邓颖超的革命精神激励孩子们发奋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三是创造有利于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校园环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鼓励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的教育思想,在校园开设了“数学园”、“文学园”、“红领巾”气象站等活动园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到知识的不足,激励学生奋发上进。四是制定课外活动项目明细表,增强计划性。我们一直把课外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范围之内,在按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表的同时,也制定出课外活动计划表。项目的具体内容与课程表同步订出,做到早计划、早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