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陈屹的个人经历,会找到她弃商投笔苦爬格子的缘由,但这仍不足以理解她浸透在书中的良苦用心。只有当你坐在她对面,听她讲十几年在海外的奋斗,听她作为一个母亲感叹培育孩子的艰难与任重道远,听她作为华夏儿女对国家未来一代的深情寄托,你才能找到她写这本书的真正用意所在。
说起自己的写作生涯,陈屹认为纯属偶然。八十年代中期,陈屹赴美国留学,在俄亥俄大学获得了市场与管理硕士学位。后进入纽约曼哈顿商圈,从事国际经贸工作。几年的拼搏,她担任了公司的主管要职,工作虽然辛苦,却也衣食无忧,过起了中产阶级的生活。那一年,是《泰坦尼克》上映的日子,陈屹也去电影院凑热闹。结果却接连几天心绪难平。这么简单的故事,为何如此感人,因为它美,因为它真。而生活中真而美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就这么简单,陈屹拿起了笔,完成了她的处女作《初恋》,发表后即获得了1998年《汉新月刊》小说特别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海外随笔系列、诗歌散文系列、中短篇小说系列、美国名人专访系列纷纷发表。陈屹说,因为幼年时对“文革”浩劫的亲身感受,大学时代与经历沧桑的“老三届”朝夕相处,随之征程十几载的留学心路,她的弃商投笔,与其说是对文学的尝试,不如说是在抒发她对生活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悟。
近年来,随着儿女慢慢长大,陈屹面对最多的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从而也想到了整个国家的教育。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制度完全不同,但目的都是要为国家培养人才。那么如何培养才能全面塑造国家未来的栋梁呢,这个问题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陈屹的思考空间。可以说,《诱惑与困惑》一书便是陈屹这种思考过后的答案。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陈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研究。她如何看待美国的教育呢?
“我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儿女更是在美国长大。美国的教育制度并不是都好,但也绝非都不好。虽然教育体制不同,但教育观念却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陈屹告诉记者,许多人包括海外的华人有一种看法,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是不成功的,她并不这样看。美国的教育有自身的问题,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就是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国内也在强调素质教育,究竟什么是素质?人的意志、信念、理想、性格、情感、品质,包括自尊、自爱、自强都属人的综合素质范围。这种综合素质越强,越完善,人生之路就会越宽广。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让学生在玩,不注重知识的传授。其实并非如此。美国的基础教育更多的是强调视觉,让学生去体验。任何一项作业,一次考试,都没有一个统一答案,目的是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意识与思维方式。在美国人看来,知识可以在任何时候补上,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训练过程,是补不上的。不少美国小学也对学生进行智商测验。但高智商班的学生决不是去上高年级的课程,他们那些区别于普通班的课程在我们看来最多也就是讲故事。但
故事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国内到国外,从天文到地理,无所不有,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能力,就有创新。陈屹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天生充满好奇,对任何事都会产生兴趣。教育就是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去尝试失败,学会不因失败而放弃。
说到这里,陈屹感叹地说,要让孩子成长,而不单单是长大。成长不仅是身体上,更是心灵上、思想上的一种成熟。这应该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她进行教育写作的初衷。
《诱惑与困惑》一书是陈屹出版的第一本书,但绝不是最后一本,有那么多热爱教育的人士对她的鼓励,有那么多的家长、学生的期待,她不仅感到欣慰,更感到任重而道远,她会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