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
郑重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
并认为这也是21世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
为了破解这一世纪命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组
成了“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自1998年10月开始,抽样选取了10个省
市7474名10至18周岁的学生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课题组对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并在昨日开幕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会
第一届理事会上公布调查结果。
■只有4.3%的高中生因“喜欢读书”而上学
在回答“你为什么上学?”的问题时,多数学生上学是为了“学本领”;其次
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再次是为了“考大学”。因为“学校好玩”和“喜欢
读书”而上学的比例都很低,高中学生只有4.3%是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
在对家长的相关性调查中,学生与家长对学习动机的认识具有一致性。49.2%
的小学生家长、33.8%的初中生家长和38.3%的高中生家长希望孩子通过上学读
书学些文化和生活技能。除此之外,与学生选择相似的是:只有不到3%的中小学生
家长表示因孩子“喜欢读书”而送孩子上学。专家认为,两代人对教育与学习的关
注不是直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带有某种功利性的认识,学生无法从读书本身
找到求知的乐趣,而是迫于某种压力去学习,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使他们苦不堪言。
■70%的高中生赞同将上大学的年龄放宽到50岁
为考察人们对终身教育的认识,调查中有这样一项:“如果把上大学的年龄放
宽到50岁”,可选择的答案有“太荒唐、不可能”、“没必要”、“有可能”、
“完全应该”和“其他”5项。
调查显示,70%的高中生选择了“有可能”和“完全应该”,这表明高中生的
终身教育观念比较好,甚至比学生家长的观念还好。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比较多,
32%的成年人和30%以上的初中生认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是“太荒唐”和
“没有必要”,这主要是观念的问题。
专家们认为,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是非常必要的。不能把人生机械地划分为读
书和工作两个阶段,教育是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它包括学校
教育和非学校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生计教育和闲暇教育等。
■1/3的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交往能力缺乏信心
在测试中小学生交往能力方面,有这样一道题:“我能和各种类型的人愉快相
处,这句话是否符合你的实际情况”。调查显示:36.4%的小学生、31.7%的初
中生、32.6%的高中生回答“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另外,20.9%的家
长也做了同样的选择。而回答“完全符合”的分别是:小学生32.4%、初中生30.
3%、高中生28.3%、家长33.8%。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评价偏
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怀疑自己是否能与各类型人愉快相处。
专家指出,中小学生的交往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
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因而阻止孩子与同伴交往,也有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做
学生干部,这些做法扼制了孩子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同时也大大削弱了他们
的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正是现代人生存所必需的。
据悉,课题组专家们对本次调查的大量数据进行了通俗化处理,并由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成员周南照和该课题组组长孙云晓主编了《走
进学习时代》丛书,该丛书共5本,分别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
处》、《学会做人》及《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该丛书从更新家长教师的教育
观念入手,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反映我国目前有关求知、做事、共处、做人的一些
普遍问题,为教师及家长提供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文/本报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