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根据您多年的实践经验,师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入门阶段,最感困难的是什么?
周:研究性学习总是针对不同专题进行的,许多师生最感困难的往往是不知怎样选择和确定专题。
记:研究性学习的专题有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专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是如何操作的?
周:我认为从专题研究的性质可以将研究性学习专题分为知识探究型、准学术研究型和创新研究型。
先说知识探究型。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指定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式学习研究,能有效的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问题,是发展基础性学力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例如有的学生专题研究的题目是:《浅析几种特殊的圆周运动》、《关于竖直平面内的曲线》、《证明不等式的几种特殊方法》等,都属于知识探究型学习。
所谓准学术研究型,是指学生在文理各科学习或课外学习中,对某一内容发生浓厚兴趣,从而确定专题,教师给予指点,花上数周、数月甚至年余时间研究探索,写出“再发现”式学术论文。如《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的流传和影响》、《色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等学术性论文。这些论文对学术界并无太大价值,甚至有些论点科学界早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却是经过独立探究获得的全新的“再发现”的知识。这种专题能有效解决“为什么?”的准学术研究型问题,是发展拓展性学力最为有效的手段。
创新研究型在“研究性学习”中,属于最高层次。它能有效解决“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是发展研究性学力最为重要的手段。历届国家组织的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和“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涌现出大批高水平的发现、发明获奖作品,往往令人惊讶不已。除了大多数为自然科学范畴外,也有一部分为社会科学的优秀作品。如一个学生在报上看到一则信息:某山区全力发展教育事业,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扫盲金奖,培养出一批拔尖的学生。他的心灵受到了震动,利用假期,实地调查了这个僻远贫穷的山村,并写出《他们为何能获国家教育部扫盲金奖》的研究报告。
记:不少学校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把课本上的现成结论交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经过做题、实验验证书本结论的做法,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做试验、搞调查,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是不是也算研究性学习?
周:应该属于更基础的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学习。
记:对中学生来说,选择研究性学习专题应注意哪些原则?
周:任何人确定研究专题都必须考虑专题的科学根据、研究价值和现实可行性。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选专题时,要特别注意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条件。专题宜小不宜大,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论文(项目)的难度。要选那些常被大人们忽视而又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来进行探索研究,从某种意义来说,选题比科研方法更重要。选题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记: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呢?
周: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年英国的哈雷仅掌握了三次哈雷慧星的行踪,就发现这是同一颗慧星,并预测出下一次回归的时间;而我国从春秋时代到哈雷同期,有关哈雷慧星的记载有31次,却从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弱项。
我认为,解决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障碍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会制造问题场,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条件;二是要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就是说,要帮助学生克服观察障碍、思维障碍、寻找切入点障碍。
克服观察障碍就要指导学生弄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确定观察重点,强调这一观察与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对试验中出现的有研究价值的短暂现象,有必要创造条件多次重复观察,甚至借助录像、拍照等辅助手段。另外,还应事先为学生补充观察必备的知识和经验。要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注视各种细节,发现那些预料之外的现象并进行研究,就有可能获得创造性的发现。
怎样克服思维障碍?除了要刻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为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一般公开出版的书籍或权威人士的观点,总有一定的道理,也肯定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往往不敢质疑,故不可能有所创建。
怎样帮助学生寻找切入点?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寻找缺点切入、发现需要切入等几点体会。例如北大附中三位同学发现电脑汉语语音朗读软件存在无风格朗读、语音输出技术在网络浏览时不能应用、文字输入发音系统不完善三个缺点。我带他们走访了有关专家,分别确定了“风格化语音朗读系统的研制”等三个专题。半年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又如,某高中同学发现出租车行业有降低空驶率的迫切需要,我指导她确定了“降低出租车空驶率”专题研究,其论文获2001年北京青少年科学论文三等奖。
记:重点校与普通校,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条件、水平、能力方面差别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否会给大面积推广研究性学习带来困难?
周:研究性学习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急功近利。可以这样说,高中三年,能够进行创新型专题研究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能够进行准学术型研究就算是不错了。因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学生取得多大的研究成果,而是希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熏陶,学会一点科学方法,体验科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