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检讨国民教育教导方式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8-20

 新加坡国庆晚上观看了《透视天下》谈我国“国民教育成功吗?
”一节目,有些看法想与大家分享。

  实际上我们要先扪心自问“我国的国民教育够吗?”“推行时的
制度是否有偏差?”国民不了解本国历史,对政治漠不关心,是什么
原因造成?

  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一知半解,或许是大环境底下教育制度的问
题。对政治漠不关心,或许是国家富裕使然。所以,去年在新达城举
办的“我们的故事”(The Singapore Story),让学生多少能更深
一层了解新加坡的历史。同时,也希望学生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而不是视为理所当然,从而提高他们的爱国意识。

  就连《星期5周报》也配合教育的NE (National Education)而
在策划、内容编排上注入了篇幅相当大或生动有趣与国民教育有关课
题。据悉,华文教师在推行报纸教学计划中,时时也融合了国民教育


  《透视天下》节目中的曾博士提到语文教学已成了学习生字、词
语和文法的课程,教师和学生多在乎教了多少生字,学了多少词语。
我认为之所以有如此现象,纯是因为语文科目课程太紧凑了,加上考
试制度下所带来的压力,老师们不能用太多的时间强调课文中的国民
信息。

  当然,那并不是说老师们就可一字不提课文所要传达的信息,课
堂上偶尔提到,报纸教学计划或报告作业也可融入国民教育。此外,
更没有规定哪一科科目才教导或灌输学生或年轻一代国民意识;其实
国民或道德教育是无所不在。处处是教材,事事是题材,需配合家庭
、社区、学校、社会大环境下,才逐渐会有效果。

  身在教育界工作,总觉得教育部已在各大学府积极推行国民教育
。中小学都设有“道德教育”(Civil Moral Education)一科,可
是大部分老师没能好好地透过这科传达有关的道德或国民教育给学生
,原因何在?

  一、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二、非英语背景的老师教起这科来可
说是有点头痛,已非本科专业,又要用英语讲述,若是由华文科老师
来担任,更是“难上加难”。试问,在这种没有专业或为了填补节课
的体制之下,由不同科目的老师来教“道德教育”,效果有多少?学
生也会认为“道德教育”这一科“不重要”,他们的道德观或国民意
识会强吗?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与服务是提高国民教育的最佳方法之一。
倘若一旦陷入条规的禁锢中,限定每个学生要完成多少小时的“社区
参与计划”(CIP, 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原本出发
点是好的,学生也会视之为“功课”一部分,那就丧失参与的意义,
而被当成是一种累赘、负担。

  有一次,带学生到老人院去,负责老师没有安排学生们任何工作
,班长跑来问我:“老师,去年都有扫地和抹地。这次我们不用做事
吗?那我们来干什么?”

  此外,在这金钱挂帅,功利主义的社会里,国民对政治冷感是可
想而知的,而且还会造成凡事都与赏罚挂钩。记得有一次问学生关于
如何减少“垃圾虫”问题,学生的回答不是增加罚款就是加重刑罚;
问如何鼓励居民美化社区,答案多是通过比赛,奖品、奖金。所得到
的答案都是在某某条件之下,完全是“被动”的答案。

  或许是国民教育在推动上出现了偏差,在推动时没有很好地向学
生或年轻一辈解说其真正意义,以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又,我们
是不是做得太“制度化”了,为了推行而推行,缺乏了一点自发性,
少了一点弹性,这,是值得再探讨的问题。

  无论是道德或国民教育,都是要有自发性、内在推动力,借着外
在的推动与引导,激发国人潜在的意识;需要国家或彼此时时的提醒
,处处的关心,国人的道德以及国民教育才会有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