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中国如何使教育变成经济明珠?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8-20

当中国的经济在两年前告别短缺走向剩余,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
方市场之后,各方虽致力于寻找刺激消费的良方,可是效果依然不彰
。于是,将教育变成新的经济热点论调的出现,有如沧海遗珠,在经
济专家眼中显得格外珍贵。

  目前,在中国高呼加速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并非教育专家
,而是官方机构、经济学者和市场分析师。中国国务院在上个月召开
的省部长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正是所提出的五
大“新政”之一。

  教育被市场捧上云霄,主要是因为在当前内部需求严重不足、对
外出口面临强烈竞争之际,大家忽然从6万亿人民币(约1万2000亿新
元)的国民储蓄额、40%的国民储蓄率、全国超过2亿8000万的教育人
口等数据中,看到了教育作为一种消费需求的巨大潜能。

  从供给面来看,中国全国每年报考大学的人数超过300万人,可
是一般高等学校所能录取的人数却只有100万人左右。中国经济学家
、国情专家胡鞍钢博士称这现象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就是说
,无论市场如何供应过剩,教育这方土地却偏偏需求甚殷、供应不足
,被专家视为“短缺经济的最后领地”。

  在需求方面,中国全民丰厚的储蓄目前虽未为消费市场带来热潮
,但在城镇家庭一般上只拥有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大家已习于将子女
的教育视为最重要的家庭开支。

  今年5月,在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所举行的一项调查中,八成
的城市居民认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项看法;六
成的人愿为培养孩子而举债;七成的人在孩子出生前便开始准备教育
资金。另外,有68%的人为子女的教育作盲目的支出。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中心针对国民储蓄消费意愿所作的抽
样调查显示,国民储蓄中有10%是准备作为教育用途,较预期的购房
开支7%还要高。这等于说,国民潜在的教育开支可达6000亿人民币(
约1200亿新元)。即使将这项数字折半,潜在教育开支仍可达3000亿
人民币(约600亿新元)。

  以广东省而言,一般家庭教育开支在过去3年来每年增长12%,人
均教育开支从1995年的313元人民币(约63新元)上升到去年的443人
民币(约89新元)。教育开支的增幅,远远高于娱乐和旅游。正由于
先种树后乘凉的观念仍根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教育这项百年树人的
事业才变得大有可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每年办理出国的留学生,平均年龄已有逐渐
偏低的趋势。根据调查,广东省出国留学的中小学生已占全省自费留
学生的半数,深圳市出国留学的中学生则占全市出国人员的70%以上
。中小学生放弃国家义务教育,情愿自费留学,无疑将庞大教育市场
中最精彩的部分拱手让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易纲教授说:“从经济的角度看,
这一现象反映了一种需求,你不能说它是不理性的。但又确实是一种
内需的外流。”

  问题就在于,中国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在教育方面的财政
开支却少得令人咋舌。胡鞍钢便曾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
教育人口,可是教育开支却不及全球教育总开支的3%,“穷国办大教
育”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特色。

  因此,胡鞍钢认为基于这项国情,中国必须有效地使用公共教育
开支,同时也必须鼓励私人和社会进行教育投资。另一经济学家董辅
¤则提出了“把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的建议。

  尽管中国政府在几年前提出了“211工程”计划,准备于21世纪
提升100所重点大学,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来应付知识经济的需求,
而且几年来也已投下100多亿人民币的资金。但这些资金主要是用于
高等学校的“硬件”建设,例如购买先进仪器设备、建设校园、图书
馆、实验室等,培养人才方面几乎已无余力。

  可是,这个在几年前还发动“希望工程”来扫除文盲的国家,如
今却因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而不得不将大学生的比例从目前的8%提
高到15%。显然,中国如要尽快填补教育需求的缺口,鼓励民间开办
学校正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处于世纪之交,希望中国从教育市场上找到的不只是一颗经济的
明珠,而且是一个文化的增长点。